一位真正从大山出来的老师,几代独居深山,上小学要走两个小时的路,却成了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他就是《另一种可能------一位特级教师的跨界生长》的作者池昌斌老师。
这是一个多么励志的故事,所以有时候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在于环境,而是在于这个人自身的价值。
吴教授为这本书写了序,对万物有感觉。在为这本书写的序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不幸烧烧的学生,她不得不戴着面具回校学习,当我们都在思考着用怎样的安慰或保证才能让她释怀?又怎能让全校两千多学生不围观指点或惋惜同情?如何让脆弱的心灵在众目睽睽之下有绝对的安全感时?
池昌斌老师却想到办法用“另一种可能”欢迎这孩子回校。她为这个孩子精心安排了一个画展,展示了这个孩子在治疗期间表达心绪的绘画作品,并邀请了全校的师生用一直康乃馨,一张写有祝福语的卡片来欢迎这孩子回校。
这样的方式极其简单,但却是直达人心,其妙地唤醒了所有学生的同理心,从内心深处去感受她的不幸与坚强。不久,祝福的鲜花卡片便挂满了长廊,教育的“蝴蝶效应”发生了,在全校师生之间传递着真诚的祝福与感动。 这个孩子的心从此被融化了,在校园操场教室,从此又可以看到她的微笑。
而池老师用的这种大道至简的方法是怎么想到的呢?他的回答是直觉。这是一种对万物有感觉的同理心、平常心、慈悲心、敬畏心而产生的直觉。池老师说:“一个不能对万物有感觉的老师,就不会设计出能够滋养儿童心灵成长的教育。”
怎么才能对万物有感觉呢?直觉洞察生命的内在拔节无限贴近儿童需求,才能在教育中不断闪现出大道至简的智慧,自然召唤生命,懂得尊重敬畏生命。只有读懂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才能对症的解决孩子问题。
作为教师的我们,教育智慧极其重要,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心灵纯净,依靠自己开启自我进化模式。警觉超越小我,静观明暗,悲喜、宠辱、成败,清醒觉知,净化内心,才能享受心灵回响,增强教育行动力。
让《薄伽梵歌》提到的“造化三性”最高一层悦性纯真的人越来越多。
在教育中创造安全无恐惧的氛围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但这首先要求教师的内心安适自在。
通过叙事分享、和自己的内心对话、聆听自己的声音等方式,穿越恐惧,净化心灵。使自己的内在力量汇聚不分离,对所有的感觉毫不回避安住其上,体验平和自信,使自己的内在力量汇聚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