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对刘若英的喜欢看完这部《后来的我们》,我没有那么太在意细节的处理,总体看来我还是喜欢的,小文艺小美好小甜蜜再到后面的小遗憾。
电影的前面部分就如大家的爱情发展一般,情愫暗生、心动守护、牵手前行,简简单单的点点滴滴。没有宏大的剧情,有我乐见的温情,总体处理我感觉还是蛮细腻的。
如果他们俩从在一起之后就平平顺顺安居乐业也就没有了后来的他们,我们的生活当然也不可能一路稳稳当当。
转折点出现在哪里开始呢?从他们租车载着北京特产回老家和老同学聚会,本以为可以在大家面前赚点面子,谁知道同学都混得比自己好,心里已经开始有点挫败和失落。
接着大家私底下的窃窃私语又被见清听见见清心情低落到谷底,虽然大家说的是事实,但是听起来扎心极了,心在滴血却强颜欢笑。
老父亲问他这样累不累,他回答“累,不装人家怎么看我”,他在心里特别在乎自己的自我价值感,曾经拼了命要留在北京就是要混出个样子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可是时间过去了那么多年并不见多大起色,特别是两个人在一起之后兢兢业业的上班,似乎离自己的游戏梦想越来越远。看到同学的生活再对比自己的生活越发觉得心里憋屈。这一股五味杂成的感受深深的扎在心里解不开出不去,别人的一句话就可能被点燃爆发。
小晓看到见清痛苦的样子想要宽他的心告诉他有多少钱有没有房子都无所谓的,小晓的安慰被见清看成是对他的否定。当一个人自己内在充满自卑和否定,往往会把他人的话语当成是对自己的影射,这个根源在自己身上。
我觉得这其实也是小晓真心话,她真的不在乎房子票子更在乎的是两个人的爱,就像“我想要一个家”跟“我想要一个房子”是不一样的概念。家不是房子,家大过于房子的定义。
他们俩的关系从那次回家后开始出现问题。见清在那段时期很容易上火,工作中跟客人吵架挨揍,生活中跟别人动手,把自己封闭起来沉浸在虚拟世界里。
他心里的想法和感受似乎也不跟小晓倾诉,或许他觉得不能说也无法说清楚。而小晓越发不懂得见清究竟怎么了,怎么回了一趟老家就那样了,在小晓看来没车没房没钱都不重要,只要在一起只要有爱。这就是每个人的不同想法会引致不同的态度和感受。
屋漏偏逢连夜雨,见清本就对自己目前的一切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本就处于现实和心理的困境里。
房东又要收房子,又适逢过年,每逢佳节倍思亲,再看看自己的处境。这又是一股很大的情感冲击。
见清越发的不说话了,小晓一个人说话一个人吃饭,她慢慢也要坚持不下去了。
他们分开了,见清到了车站看到了小晓,他没有勇气把她追回来,并不是他们不爱了感情不在了,而是他们都累了,关系被情绪填满了,找不到方法去处理这样一个紧绷的状态,就像后面说的:“分手好像给了我一个喘息的机会”。
见清慢慢从情绪里出来了,他设计的游戏也成功了。我们从见清这里可以看到一个情绪的起落需要时间去修复,需要去慢慢面对。如果他们俩再坚持一下是不是就会好起来?当然,如果没有如果。
他们俩的分手并不代表是再也没有联系,他们还是有机会在一起的,我所理解的小晓最后不愿意给见清机会是她看到见清可能永远都不理解她想要的“家”、“爱”的意思,见清以为给小晓房子户口就是爱,因为曾经的小晓找男友都是奔着房子奔着当北京人去的。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所有外在的东西其实是服务于我们内在那个需要的。内在的需要没有弄明白,用再多的努力也可能南辕北辙。内在的需要找到了,用什么样的方法都不是问题。
见清觉得房子户口是小晓需要的,可是他不明白房子户口只是用来满足小晓心里那个关于爱和家的温暖的需要。爱和温暖不等于外在的物质,也许一个拥抱一个眼神就够了。
懂一个人真的很难,但是也不是无计可施的。从懂自己开始,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吗?你愿意放下心中对于对方的预设去同理TA的需要吗?好好说话,减少错过和悲哀的悔恨。
他们俩的这段对话是很有意思的。如果当初没有分手,也还是会在某天分手;即使当初结婚了也还是会离婚。两个人一辈子定会遇见数不清的困境和低谷,假如相处的模式没有改变,假如两个人对自己的觉察不够,结果也可能会重蹈覆辙。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自己是否了解自己的感受,自己是否能够在逆境中看清自己的需要。这个直接决定了我们是否是自由的,是富有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