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流浪到广州法性寺,听见一僧道“风吹幡动”,又听一僧说“幡动而知风吹",惠能却道:"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读书读到怀疑智商,不是智商有问题,也不是书的问题,而是心不能静也。
记得梭罗的《瓦尔登湖》的序言中有这么一句,“这是一本安静的书,请将你的心安静下来再来读。”这句话也同样适合于周国平老师的书。周国平老师的书,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
继续读《周国平论阅读》,越读越觉得他和余秋雨老师有很多相似之处,有时竟把他们当成了一个人。
周国平先生是一个哲学家气质的诗人,更是一个诗人气质的哲学家,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为人低调超脱,作品却睿智深沉,深刻地剖析自己、剖析人生。以人生为自己事业的周先生,生活中也曾经历不少曲折与坎坷。但经历与坎坷更加丰富了先生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的从容与超脱。读其作品,仿佛置身于世外,超脱尘世的嘈杂。透过其睿智而优美的文字,感受到的不是悲观、盲从而是常人内心深处不曾感受到或感受到但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东西。
余秋雨老师的文章文学性更强,他写的散文主要依托于游记,有叙事有写景,并且把文化与历史渗透其中,将现代与传统进行了整合,不但蕴涵了丰富的情感,而且还充满理性,借助于山水风物对民族的文化进行探求,把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地表现出来。尤其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写游记,他的文章中,山水只是背景,是表象,要从山水中寻找生命的根蒂,文化的根源。《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莫高窟》《白发苏州》《风雨天一阁》……都是古代文化与文人的交集所在,更多的是自然与人文的统一。让我们在看风景的时候更多的看到风景背后的东西。
分不清孰好孰坏,周国平老师更理性些,余秋雨老师更感性些,应该是自己读的太少吧,所以总不自觉的把他们当做了一个人来看待。
周国平先生论阅读:
一.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有三种目的,一种是实用的目的,比如说学生读本专业的教科书,我们读与职业有关的书。二是消遣,业余时间读书休息头脑,消磨时光。三是作为精神生活的阅读,通过阅读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启迪和提高。
人活着最值得追求的东西是什么?一是优秀,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二是幸福,要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三是要宁静,要有一颗宁静的心。这些都能通过阅读来实现,这是阅读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二.读什么书
读经典的书,所谓经典就是那些经过了时间检验的书,一个人的阅读趣味大致规定了他的精神品味们纯正的阅读趣味正是在读好书中养成的,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你吸取什么样的精神营养,你的精神发育就是什么样的。
三.怎么读
要把功夫下在读原著上,直接向大师学习,少读甚至不读那些第二手、第三手的所谓的心得、解读、教辅一类的书。
读大师的书,我提倡的方法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不求甚解,就是用读闲书的心情来读,不被暂时不懂的地方卡住,领会大意即可。这是一个受熏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你用来理解大师的资源——即人文修养——在积累,总有一天会发现,你读大师的书真的像读闲书一样轻松愉快了。
为我所用,就是不死抠所谓原义,只把大师的书当做自我成长的养料,你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有所感悟和提高就可以了。你的收获不是采摘某一个大师的果实,而是要结出你自己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