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关系历来是华夏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瑰宝,凝聚了华夏子孙血脉相传的智慧,且具浓郁的个性特点,故此古之先贤有言:修身、治家平天下。婆媳关系同时也是人们讳之莫深的话题,正所谓各打各的优势牌,绝无丝毫的雷同、重叠。
我想诉说的是我所崇敬的一位小我十岁的“释惑”老师,农村长大的她,用羸弱的肩膀挑起了母亲过早离世留下的姊妹三人的抚养担子,是辛勤的园丁不但细心呵护乡镇的小学生,而且将姊妹三人抚育成人;她总在我疑惑、迟疑时不吝赐教、点化我愚笨的心灵,她对婆媳关系的见解,更让我的夫人汗颜:时常变化着方式“调配”着婆婆“积极性”,让婆婆不但享受到老有所养的安逸,更重要的是享受到了别人很难做到的老有所为,让老人有了存在感、“使命感”,内容无非在别人看来无关紧要的让婆婆做些变化多端的家务,外在的看:她获得“清闲”,实质上她在用自己的睿智不时的挖掘老年人生活的信念,并使之持久固守,从而破解了老年人进入耄耋后所面临的孤独、寂寥,在婆婆用心尽力老有所为同时,儿女们天天来家分享老人“创造”成果,让原本寂寞的家充满了欢乐、喜悦。老公也从农村的土娃凤凰涅槃般成为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夫唱妇随奔忙于政事的他竟然效仿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而她顺势而为约定俗成般将周末取消,“拽着耳朵”为夫君“解疑释惑”;妇贤子孝女儿孜孜以求于学业无丝毫侍娇至傲之态,让我感悟到了,家和万事兴、夫贤子规、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位贤良淑德女人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