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171121
今天学习了论语《八佾第三》第四章: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这一章的意思是“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本意。孔子说:“问得太重要了!礼,与其铺张奢侈,不如俭朴。拿丧礼来说,与其轻松周备,不如发自心底真正地哀伤。”
先说说林放。林放字子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比干27世孙,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林放在周敬王时担任鲁国的大夫,拜为太傅。在许多地方的孔庙中,都立有林放的牌位,把他与孔子的其他弟子的牌位放在一起,让他们像孔子一样享受后辈学子的祭拜。
林放问孔子“礼之本”,有两种解析,一种认为是问礼的关键、根本,另一解析是问礼的本意,即定礼之初的目的。从孔子的回答,我更倾向于是第二种意思,即问礼的本意。孔子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礼是仁的外显,是反映人内在情感、美德的,这是本意,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所以,礼不必铺张浪费,节俭就好。比如,丧礼不用办得十全十美,只要能让人感受哀伤就好。易在此是“周备”之意。
孔子用“大哉问”高度赞赏林放的提问,就因为林放问的是礼的本意。孔子尊崇礼的本意,不希望不足,但更不希望过头。若不足与过头二者取其一,孔子宁取不足。也就是,宁俭勿奢,宁戚勿易。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一个崇尚节俭的民族,铺张浪费始终是为大家所不齿的行为。儿童学习的第一首古诗多为《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自小都受着这种美德教育,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作为礼仪,心到了,不一定非要多大的排场,朴素简约,能够表达出你的感情,足矣。我见过一些人,父母在世时并没怎么孝顺,当父母过世时搞的排场极大。这是反其道而行之。父母活着的时候能够尽孝,承欢于父母膝下,远过于等到父母去世后才想起父母生养自己之不易,再去花多少钱,也无非想给自己挣挣面子,非但没有实际意义,反而更加让人瞧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