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东汉末年有一个学者,名叫董遇。他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父母二人又过早地去世。无以为生的他,与哥哥二人靠采野谷物过日子。辛苦程度,只有他俩知道。尽管如此,每次出去,董遇都还携带书籍,抓住劳作的间隙诵读诗文。
董遇成名后,一些年轻人前来拜师,指望得到指点。他指着一些典籍说:“必当先读百遍。“
年轻人一听,自然摇头,都说,没时间,没时间。
董遇就说,要读书怎么会没时间,因而提出著名的三余时间观来。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白天没时间读书,可以晚上读;天气好时不读书,可以阴雨时候读;春耕秋收没时间读书,可以冬天读书。
谁说没时间读书。
时间都是挤出来的。能够利用劳作间隙读书的董遇,当然也会利用三余时间读书。长此以往,成就自然杰出。后来,董遇得到统治集团的承认,成了给皇帝授课的著名学者。
02
朱光潜先生在海外读书求学的时候,曾给夏丏尊等人办的同人杂志《一般》写过一些文章。体裁是书信。
书信拟定的接收对象是中学生。他一共写了 12 封。这十二封信后来集合成一本书,就叫《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这第一封信谈的就是读书。
可见,在那个年代,读书的话题,也依然是中学生(青年人)最常见的话题。
朱先生在第一自然段也反驳了那些说没有时间读书的人。
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
读书需要积少成多,读书需要坚持不懈。没有时间并不是不读书的理由,你有没有决心才是关键。有决心的人,再忙碌也能读书。
曾国藩也有一段关于读书的议论值得玩味。
他在致兄弟的家书里写道:“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一个人要是能够发奋自立,自然会找书来读。这样的人,不会没有时间读书,同样,他也能够什么地方都能够读书。
03
世界读书日,自然要劝人读书。
但默庐也明白,今天,对于如何利用空闲时间这样一个问题,一千人可能会有一千种做法。但读书,绝不会是排在第一的选择。因为,消遣方式太多。诱惑也千奇百怪。
也许有一些人自己也觉得,相比其他消遣方式,读书最好。但读书的门槛有点高,劳神苦思还不一定能够领会其含义。
工作那么累,干嘛不放松一下,娱乐一下。
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一直读书,一直读书,都读十多年了,你不烦吗。
读过就忘,用也用不上,我干嘛还读书。
没时间就常成了借口。没地方也成了借口。看心情、看状态也成了借口。
我们有一大堆理由来让读书离自己远远的。
五四至今,有很多劝人读书的作家或报刊杂志,其中,最有趣的,莫过于《礼拜六》的说法,它说:
“买笑耗金钱,觅醉碍健康,顾曲苦喧嚣,不若读小说之省俭而安乐也。”
“一编在手,万虑都忘,劳瘁一周,安闲此日,不亦快哉!”
换一句话说,读书最便宜,一个饭盒的价格就能够让你看一周;读书也最健康,不像喝酒买醉那样妨碍健康;它也不跟卡拉o k、蹦迪一样,喧嚣嘈杂,扰人耳目。
读小说最好,俭省安乐,一编在手,万虑都忘。你有这样的体会么,有的话,说明你深得读书的精气神。
没有的话,不妨试试,俭省安乐,这时代哪有这么便宜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