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高中母校回来,彼时的我已经休学半年余。在高中校园转了一圈,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何种心情。坐在学校的操场,拍了几张学校的照片,发了朋友圈,收获了几个赞。再若无其事般的回了家。直到傍晚,发现家里停水,没办法清洗自己早已油腻的头发和黏糊糊的脸。于是打开电脑,坐在床上,想着是不是得为我的高中敲下几个字,或是给自己看,以作纪念。
我的高中,可能多少和其他同龄人的心路历程有点出入吧。我没怎么读书,函数几何我真的一点也不会,我也特别的沉默,从15岁就开始看心理老师的我在高中要学的可能不是如何学好数理化,而是如何和内心的那个自己平和相处。在那些沉默的日子里,我拧巴,胆小,畏手畏脚,长期抑郁的我经常在课堂上沉沉睡去,有时候能从下午第一节课睡到最后一节课,一觉醒来,已是吃晚饭时间。揣着点零钱,拿着通行证,在一个人去校门口买份炒饭和一杯奶茶。带回教室吃。
教室里通常没什么人,我一个人就站在教室外面,看着对面的教学楼和楼下行色匆匆的学生,发着呆。或者站在走廊上和我唯一的好友愉快的聊聊天,一直呆到打晚自习铃。
晚自习或许对于我来说是最释放自我的时候吧。我会先马虎而敷衍的把作业写完。困了就趴在桌子上小憩一会儿。一觉醒来,从抽屉里拿出厚厚的《意林合订本》如饥似渴的看着,边看边觉得自己内心充实了不少,会让我有种比身边那些埋头苦读的同学多懂了不少人生的道理的错觉。现在想想,那时候的阅读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让我在学业上虽然比不上别人,可是在阅读上面比别人多读一些书的心理安慰和欺骗性的自我满足。看完《意林》这类杂志,我可能就开始打开自己的日记本开始写下自己一天的心情。那些自我式的诉说无非是自己情感宣泄,可是我却把它错当作创作才华并且为之沾沾自喜,会急切的把它分享给周围人渴望得到他们的认同。那些片段式的记录,我现在去看还是能情真意切的感受到当时我写下那些文字时候的情感。因为那时候我笔下的文字,是不加修饰的关于我对我的青春最赤裸最直接的感受。
后来慢慢的不爱看意林了,开始看七堇年的文章。七堇年的文章使得当时格外压抑孤独的我找到了知音,让我知道了原来世界上不止我一个人经历着内心那些强加给自己的兵荒马乱。同时,我又爱惨了七堇年繁冗而沉重的文风,惊叹于十六岁的她就有如此的才气与灵气,并为之自我惭愧。我在无数个别人埋头苦算函数的夜晚,把七堇年的文章一遍遍的啃读,模仿她的文风。虽然后来我的文笔也慢慢被很多人称赞,可是我自己知道,从七堇年的文章里,我学到的只有她洗礼而华丽的文笔,还有对青春疼痛感同身受的解读。
我也才慢慢知道,原来我日记本里的那些东西,都只是自我式的诉说,就像大多数热爱文字的孩子一样,而我们却错把它当做了我们创作的才华。
我很感谢那些晚自习,让我在迷糊而压抑的高中里找到一点存在的意义,那些我曾经读过的书看过的文章,或许多少成为了我骨肉里的一部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了我。重要的是,让我压抑的高中不那么难捱,现在想起来让我觉得原来我也做过有意义的事情。
关于高中,在我空白的学业中,其实我可能更加会让自己更加倾向去感性的记得那些细末枝节的事情。比如傍晚去夜跑的操场,我每天站在走廊上看到的天边淡黄的黄昏,还有吹过来的微醺的风。比如我暗恋的那个少年纯白的短袖和灿烂的笑脸。校门口那个书店外面总是放满了我都想买下来的杂志。学校对面那家奶茶店很好喝老板娘人也不错。。。。这些记忆会让我在敲下这些文字没有那么若无其事,没有那么置身若外。
最后高三的休学其实也是因为自己实在找不到坚持下去的理由,每天浑浑噩噩的睡一天,晚上又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严重的睡眠障碍使得我找不到坚持下去的理由。最后在一个早晨,本该去起床去上早自习的我决定任性的躺在家里,接下来的两三天,删除了大多数同学的微信号码。后来我也只是听说,他们在我没去学校的前几天都纷纷揣测我去了哪里,最后,都忙于自己的学业或者其他事情了。只是我的位置仍然空在那里。
我写下这些东西的时候,一边略羞耻,因为似乎我的经历我的想法都是青春里的无病呻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可是这些感受却真的真真切切的在我的心里,特别的清晰。我想或许是我自身性格的原因的吧。甚至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呢,每个人的青春期其实都有过这么一段感受和经历。
散乱的写下这些文字后,我突然不知道再说些什么,或许我会把朋友圈里的那几张今天拍的照片删除吧,因为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觉得我发的那些照片和文字特别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