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突发奇想,一个人跑到书店买回了十几本书,其中有许多《读者》,《青年文摘》,想趁着放假几日,好好坐下来读些书,哪知,假日将尽,我的读书计划却没有完成一点。
曾想着用两天时间读完王小波的《青铜时代》,再用两天时间看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最后记些读后感什么的,好在我的公号发布,现在看来,只能发上这一篇带有点悔过的文章了。
你如果到我的家里做客,就会看到我的床头放得都是书籍,有杂志,有心灵鸡汤,有小说,还有读书笔记,但是,有很多的时间,我的这些书只是在这里做做样子,用来充充门面,我并没有花多少时间去认真地静下心来去阅读,每次当我试图去翻开一页,不是因为白天劳累而睁不开眼睛,就是因为其它事放下书本。
就像昨晚,当我正准备翻开一本书时,老公的电话到了,他因为醉酒不知道回家的路怎么走了,正在一个自己不认识的路口等待我去接他,我丢下书叫上儿子连忙冲进漫天黑夜里,开始满大街地寻找。
终于,在深夜大街上转了好几圈,在一个不起眼的拐角处,看到了迷茫的老公,我想,他当时的智力大概也就是十岁孩子的智力了。
回到家时,已是凌晨,再无心捧起书本,因为累得腰已直不起来,头昏昏然打转了。
我知道其实,这些都不是理由,从小,我们教育孩子如果一个人有决心要做好一件事,天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更何况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于是,我开始认真反思。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后,好像卡在了一个瓶口之间,自己为何慢慢没有文字可写?没写的时候仿佛每天都有灵感的语句出现,但是因为没有主动地记忆,所以大多都被遗忘在自己的历史记忆中了。
反思沉淀后,终于找出了根源点:阅读量不够,阅读质量不佳。虽然在近两年的阅读记录有所改善,但是还不够多,经常只看鸡汤类书籍;阅读次数少,没有习惯做阅读笔记或者读后感,阅读后的内容大多也被望在脑后,有些书,连书名都没有记住。
在看杨绛先生的传记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文学宗师们之所以能有此成就,与他们从小爱读书,细读书的习惯分不开。
记得书中描写在钱先生与他们的女儿逝世后,杨绛先生为钱先生打扫战场,在客厅里,书桌上,抽屉里都有钱先生的手稿,其中不乏书评和钱先生的创作,零零总总汇总成的几百万字的书。两位先生在看到一本好书的时候,总要多看几遍反复探讨。
这种对文学的爱好与勤奋令我羞愧。我总是以这样那样的原因停下来,把责任推给别人,其实说到底,还是自己非常懒惰,对文学热爱得不够深,不愿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有时候看书听视屏课程的时候都会觉得困倦,更妄论多读两遍同一本书了。
现在有许多优秀的微信公众号在分享美文,每看到美文中引经据典,话风优美的句子,都对自己浅薄的文字汗颜。我想,那些作者们也是经过了自己不断的写作,不断的累积,不断的实践,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自信的将自己的文采展露在公众的视野中。
学海无涯苦作舟,书是看不完的,知识也是学不完的,只能在有心学习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学多学精。如果能把所想学习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兴趣,可以打开一座金色的大门。
如杨绛先生所描述的: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个门,每一扇门打开后,你都可以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阅读每一本书都是在与一个陌生人对话,你问的,他答,你不问的,答案也在那里。
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沉淀,并加以实践,这应该才是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吧。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训练营第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