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一起五岁男童遭父亲暴打的新闻再次引起了大众对“虐童”的关注,在一片愤慨声中,全是对受虐儿童父母无尽的谩骂,甚至大多数人认为体罚就应该被禁止。诚然,这样的虐待的确令人心痛,但是禁止体罚,似乎有矫枉过正的嫌疑。中国历来就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自古体罚就是中国式的教育方式,今天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输入,很多父母开始意识到体罚的缺陷。渐渐人们一提“体罚”便变色,更是把一桩桩触目惊心的虐童案拿来作反面教材。
在这样一边倒的形势下,似乎谈“体罚”就会被扣上虐待的帽子,可是体罚真的这么可怕吗?认识一个捷克帅哥,他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上次去他家吃饭,在他书架上发现一本《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他居然完全接受中国严厉的教育方式甚至体罚。他说体罚只是一种教育方式,虐童案错的不是体罚本身,是体罚背后的含义。西方也有类似的教育方式,比如“面壁思过”,这是一种变相的体罚,只是它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明白些什么,不是为了体罚而体罚。
回到虐童案上面,有人把体罚与虐待相提并论,这种纯粹的偏颇只会让大众被浅显的现象所迷惑,不再做深入的思考。中国虐童案的层出不穷绝不仅仅只是父母残忍的问题,更多的是整个国民教育素质,以及“人”的问题。
大众要求一群只受过低等教育的父母明白什么是教育心理,什么是引导,这好比鸡同鸭讲,他们从一出生接受的所有认知就是“棍棒教育”。当这群父母发现所有的语言都无法纠正孩子的时候,他们不敢放任,所以也许“打”是他们对孩子某些不良习惯的唯一方案,比如小孩子偷钱。不可否认,“体罚”对某一部分孩子是有用的。我们当今这一代人也有很多人是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出来的,我们却并没有走上心理阴影、心理变态的道路,因为孩子的心是最敏感的,棍棒下到底是关怀还是只是“棍棒”,他们都能分辨。比棍棒更可怕的是,无体罚的完全漠视。
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人”意识,这导致很多父母把子女当作自己的私有物,即使一些从来没有进行过体罚的父母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种“私有物”思想。中国家庭大多模式是父亲就是家庭的“独裁者”,母亲有“参政意见”,孩子什么都不是。孩子的地位是缺失的,而这种连“参政意见”都没有的成长,让今天很多的大学生长成了“巨婴”,然后社会再谴责当今的大学生什么都不懂,个个都是“妈宝男”,“妈宝男”再养出一群“妈宝男”。恶性循环,生生不息。
当然,我不会说我奉行“体罚”,但是如果一定要选择,比起一个健健康康却失去“自我”的成长,我更宁愿我的孩子带着点小伤痛放飞“自我”的成长。我们这些每天敲打键盘的人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以我们所受的理念去谴责无知人们的无知,实在是很不要脸,比起站在某个道德制高点上压倒性的打击指责对方,不如多反思反思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