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略微做了一下统计,经理人班学员年龄跨度主要集中在70后-85前,平均年龄接近38岁。作为被社会定义的中产阶级,他们是典型的知识阶层,收入可观,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他们亦是良好的公民,有普遍的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中年上下的他们,生活经验日益丰富,社会阅历与见识散发着“成熟”的魅力;而作为职场和家庭中坚,他们一边在变革创新的潮水中带领团队拼杀,一边在家长、伴侣、子女的角色里腾挪。他们被关注成这个时代的焦点:被时代宠幸,也被时代“绞杀”。
在移动学习无比便捷,信息和资讯获取十分便利的互联时代,“三中”(中产,中年,中坚)角色叠加的“社会精英”群体如果还能花整段的时间回到线下的课堂,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们想学到什么?他们需要接收什么样的知识?学院的课程究竟可以带给他们什么样的价值?我们过去7年一直在在践行中探寻着。
移动互联工具几乎要武装到牙齿,知识和信息的碎片化让许多人无所适从:被传播主体和渠道绑架的所谓真相扑朔迷离,严密科学的真理被鸡汤冲击的支离破碎,意见领袖利用人们的“懒惰”和“慌张”,把自己的企图装入包装过的知识糖衣,引诱大家内服成瘾。“知识付费”的各类产品越来越网红,但越来越多的人却真切地迷失在科学知识的大门之外。
在应试教育时代历经高考脱颖而出的中年中产们,开始察觉到“偏科”所带来的失重和无力:文科出身的搞不清基本物理化学生物常识,被“伪科学”迷惑的晕头转向甚至落入圈套;理科生们不屑于探查文史哲等领域对人对人性对社会的研究,专注实效的他们习惯性忽略人与人交互背后的深层人性需求,功效主义主导盛行后深埋了一堆又一堆社会问题。
一边是系统整全科学知识的缺乏,一边又被零碎混杂的信息占据大脑,由此,他们开始丧失辨别力,他们逐渐懒散思考力,他们慢慢退化感知力,他们陆续成为上好发条的齿轮,规规矩矩地咬合旋转着,在混沌中遗弃了自我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生未来的想象。
幸运的是,这种喧嚣浮躁虚迷的情形也在悄无声息中被另一股清流导引着:
最近10年,在中国最知名一些的大学着力践行通识教育并形成联盟燎原之势;
最近5年,中国的高考制度将完成从偏科选拔向综合选拔的重大改革;
最近2年,诸如《量子学派》,《群书学院》等专门类科学知识传播的读书会此起彼伏;
即便是最功利的电视综艺,《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发现美好让人沉静抽身受思考的节目也适时而生。
起承转合行的课程与教学体系
扑面而来的好消息美现象让我们欣慰地感受到,理性补充知识给养的春天来了:通过系统扎实拓展知识学习,拓展认知与能力,从而从容平和地直面世界的机遇来临了。因为我们是在为一群“有一定年纪”的资深职场人士补课,考虑到他们的经验时间和岗位,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起承转合行”的课程与教学体系来满足他们的特性。
元代范德玑的《诗格》有云: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起承转合是作文惯用的行文方法,但其不仅是文体的章法结构,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转折、收结并循环往复的客观规律,其文化渊源是中国古代人们的天道观、宇宙观中对圆境的高度崇尚,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的是周而复始的节气递变和四季转换。起承转合传递的审美特征是圆满、圆融和圆活,是师法自然、至法无法的理想境界。
学院的“起承转合行”的体系,就是希望在把经过郑重甄选后的分类知识循序渐渐地一层层地传递给这些中年职业经理人,在充分考虑他们面对压力的惯性躲避,对知识获取的投机方式,以及在思维层面的懒散的前提下,把教与学有机结合,用助教导读、引发自学、场景训练等方式,把知识的转化训练做到最有效,最终向圆满、圆融、圆活的状态靠近。
“起”的部分用“通识教育”贯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领域典型性的知识,科学而正本清源地为中年人寻根补课,打开理性与美结合的自然之门,奠定坚实的知识地基;
“承”的部分,用拆解后各管理门类的实践总结以反复操练助他们在管理职位上全面精进;
“转”的部分,拥抱急速更新的奇点时代,将洞察到的时代规律结合到他们现实工作场景;
“合”的部分,最强调知识内化成能力的结合,在“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以及“一万小时”理论的信奉支撑下,“合”的部分会用多种形式的训战力图将认知与能力粘合;
“行”的部分,把满血知识能量后的经理人组团,一一放逐在追寻诗和远方的“路上”。
起: 我们希望首先以经典的“通识教育”内容,重构并厘清优化知识内存
我们发现,“三中”群体在组织和家庭中遇到的纷繁困境,其问题根源并不是表象所看到的的诸如沟通协作、执行、领导力的不及,冰山下系统知识体系的缺陷混乱才是他们认知受限的根本,最终呈现出来情形是即便多次培训但动态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无法企及。究其成因,我们过往太执念于掌握与就业挣钱功成名就挂钩的“有用”知识,我们最终被训练成熟练的职业技师,我们没有通观世界的知识储备,我们没有深究问题的自我探索和再学习能力,我们自然无法在剧烈变化沉着应对。
通识教育就是教授基本且全面的科学常识。这种常识不仅仅在知识上,也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帮助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框架,用以帮助大家重新审视梳理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更好地认知世界,更好地通过自己的常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独立思考。通过引导教授最底层的学科门类知识,可以有效地将一些常识级别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体系,帮助大家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乐于接受新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知识的体系对学习新知和系统思考都相当重要,通识教育对培养独立人格、培养独立思考亦是极其有帮助。
因此,我们计划在自然科学领域引入研究自然与生物等《量子物理》类的系统知识、时代趋势和研究成果,视野的宽广度就取决于我们对最神秘的宇宙以及大自然运作规律的探究;
在社会科学领域引入《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最有代表性的知识门类,从成因着手洞察人与人之间关系之上的体制、社会、家庭、组织的本质,这关联着我们见识的深度;
在人文学科领域引入《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知识,花气力了解人本身以及与个体精神直接相关的信仰、情感、理想、道德、审美、价值等,唤醒我们身体里已有的对美好善意向往的基因,让我们冷静思辨地看自己,看他人,看社会,看人生的意义。
通识教育在教育资源还不算丰盛,只学“有用知识”观念主导的今天,算得上是拥抱“精英阶层”的教育类轻奢品。我们希望通过通识教育理念和知识的引入可以让“三中”群体精英更加成熟、智慧,不会轻易被各类言论左右忽悠,能让我们对不熟悉的领域和他人的专业范围有一种尊敬,这也是与人愉悦相处和交往所必须的。对于掌握着相当社会资源并处于黄金年龄的“三中”人群,通识亦是社会发展对他们的要求:拥有健全的心智品格,勇于担当并行使公民代表的权力,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承:我们依然会以更切实的知识萃取和经验提炼,贯通管理领域的常识并融汇实用技能
我们在大多数专业服务型的组织里都能看到这样的职业发展路线:一条是技术线,一条是管理线,技术优而仕,或技术做到一定年限转向管理,这都是组织给职业人的发展提供的路径选择。残酷的现实教育我们,通往技术大师的的道路拥挤而狭窄,金字塔顶尖的集大成者寂寞寥寥,许多正在管理岗位上的中坚人群,就是这样因寻求新出路“转行”而来。即便是一直在管理岗位的经理人,对他们跨管理学科知识的复合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懂财务的HR,不懂业务的财务,不懂营销的运营,不懂客户的的技术都不得不面临被优化被边缘。
无论是做技术兼顾管理,还是从技术转向管理,或是在管理之路上精进,打破管理细分知识的边界,通晓综合管理常识,回归俯瞰组织运作全貌,以“通识”理念掌握综合管理知识与技能已是这个时代对经理人群体的共性要求。商学院的教育模式就是试图找寻企业成功背后的密码,经过总结分类拆解后提取成不同的因子,组合成管理范式,然后结合真实案例予以实证说明并传递给从事“管理专业”的人,工业化以及社会分工细化后快速发展的管理学研究,就以这样的方式为商业社会的后来者探寻成功规律。
我们选取商学院教育体系中最典型代表的6项基本内容:战略、人力资源、项目管理、营销、财务、信息化,结合时代特性和组织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知识重构和应用的聚焦,最后组合成6门管理常识类的基本课程:《个体崛起后的组织变革与战略转型》,《基于自我认知的个性人才发展》,《敏捷时代的精益项目管理》,《熟人圈层社交下的专业服务营销》,《合伙人模式下非财务背景的财税统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趋势下的信息技术应用》。这六项知识内容好似六脉神剑,须将心法和招式练得水乳交融神形一统,才有可能在组织管理的实践路上随心所至,随需而发。
转:我们保持敏捷状态捕捉时代进化中的新形态新需求,通过提前演练早入角色以从容应对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潮让一部分创业勇士先行入海,早年创业的企业家也在时间的煎熬生存中尝试寻求下一个风口。3D打印,BIM全生命周期,VR,人工智能等黑科技迎面而至;共享经济,万物互联,“机器人”消灭若干职业的商业浪潮汹涌澎湃,职业人就这样在商业架构和创新科技的双重夹击下风雨飘摇:跟上还是围观?下海还是上岸?职业人似乎陷入举步维艰的夹缝当中。
这个时代对职业人的要求确实越来越高,是因为这个时代对于每一位希望更好的个体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职业人或是创业者,都需要熟练掌握多重角色的复合技能,也需要在复杂情境下自如切换身份频道。为了让职业人比较自如应对复杂局面,我们引入了这样与时代要求同步匹配的课程,让职业人跳出固化本我的角色,换位体验试行:
《决战商场,基于企业整体经营的沙盘模拟》 是一门商业社会的角色扮演课程。用沙盘工具模拟组织面临的真实商业场景,让职业人以系统思维立足全局,通过统筹规划指挥协同来操盘企业的整体运营,在生死存亡,盈利需增效等复杂局面的冲击下,考验并锻炼职业人的决策魄力与胆识。
《传统企业+互联网实践之道》是一门自带显微镜标配望远镜的“探案”课程,将带领大家在乱花迷人眼的互联网时代擦亮眼睛,穿透现象的蛛丝马迹,回归商业本质,总结可循规律,找寻未来发展可能的走向,以此运筹帷幄。
《商业场景创新》就是一门让脑洞开大的课程,基于对于未来社会行业边界模糊的预测,希望从真实案例中抽取商业文明中创意的元素,通过借鉴组合构想,设计应用在新的社会场景中,最终在引导碰撞中激发产生创新型的商业产品和新一代商业场景。
合:反复咀嚼操练系统的“起承转”的知识,通过与“心脑形”的合练内化成自我能力
通过提前阅读预习、课堂笔记、演讲训练、舞台演出、专业课题5大法器,将他们接收的知识糅合于一体,粉碎了磨细了再合并导引入他们的内心(心智系统),传输进他们的大脑(思维模式),最后希望呈现出来他们个体能说、会道、易写、脑子好的效果。
行:行走在广阔的外面世界,把灵魂装进肉身,一起在流浪的探寻中体悟
行走,是拥抱这个世界最亲近的方式。学院有经典成行的台湾美国日本以色列,且正在攻略中玛雅文化的游学线路;有在城市里固定时间结伴放空独自默行的“静思行”;有计划展开的燃烧身体的移动健身打卡;“行走”就是我们的学习生活场景,行走就是我们希望传递倡导的有质量的生命状态。
上什么课于我们已然不是问题,这是学院守望初心,因时思变的哲学选择
熟悉学院的人都知道,经理人班开学后的第一门课是《视野》,7年来一直没变。通识也好,管理常识也罢,《视野》课就是我们开篇明义的宣言,我们希望所有的学员,从进入学院的第一天,可以尝试着站高一线,以更开放广袤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我们与他人,我们与自己的关系;我们希望通过更扎实广阔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知识的再补给,丰盛大家的见识,突破认知的边界,把勇气内化成能力和反应,让学员们在面对未来和未知时可以平静自如地穿越恐惧。
7年过去,当我们源源不断地用科学知识专业赋能实践体验去勾画这个愿景时,我们渐渐发现学员们,因为视野的打开,因为知识的丰盛,因为能力的强大,会开始留心关注专属于自己的特质,渐渐地,接纳自己,或许慢慢地,有一点欣赏自己,甚至可能爱上自己。当我们耐心地把时间放在陪伴并关注每一位个体的成长时,我们惊喜地发现了他们一天天增长的自信,一点点强大的内心,渐行渐坚实,精彩接踵而来。
CCDI学院将一直在这样的历程中,与大家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