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美丽新世界》,这本书还是挺有趣的,尝试表达一下自己的读后感吧。
野蛮人在回归文明社会后,跟这里的一切格格不入,甚至在他看望病重时的母亲的时候,他的母亲沉浸在唆麻假期里。除了他的两个朋友没人能理解他自发地对被安排的幸福的抗拒。在结尾,他向总统大人要求:我需要不舒服,需要上帝,需要诗,需要真正的危险,需要善,需要罪恶。“实际上你要求的是受苦的权利。”
似乎我们对苦难总是天生排斥的,我们总希望欲望能够得到满足。于是,在美丽新世界里,一切都实现了,世界被分为不同的种族,每个种族都被灌输自己是最幸福的。提倡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性完全自由,不再有家庭和道德的枷锁。甚至一切低落的情感的空档都可以用激素和唆麻治愈。一切都不可避免的庸俗和肤浅化了。美与艺术,甚至科学和真理都被关进了牢笼。然而这也是稳定和舒适所必须的。这种感觉很恐怖。不单单是因为不符合现行道德的设定(书中阐述了道德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而提出的),而是因为,无法再把这样的人称之为人,人的一切都被设定好了,而丧失了自由的选择。哪怕是感受到苦难的自由在这里显得尤为真实而珍贵。而书中大部分的人,活着或者死去,都如同批量化生产的工厂里的齿轮一样,过着相似的一生。丧失了苦难的对比,一切幸福也显得轻如羽毛,闲暇也成为了难以忍受的痛苦。不得不去要求更多的唆麻。
反观我们今天的生活,消费究竟是社会给我们灌输的观点,是我们本身的需要呢?
讨厌深度阅读和疲惫思考心灵的我们,又有多热衷于游戏,玛丽苏文和yy型的网络小说,甚至朋友圈呢?
在社交网络里寻求赞许和安慰, 在肉体的迷宫里寻找欢乐,甚至寄希望于全能的VR。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及时行乐吗?
面对阶级的固化,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福利保证下控制教育和眼界,确保每个人各司其职,最好接受现有阶级的设定吗?
这些问题都值得自己去好好反思,这些温柔的陷阱也常常让自己迷失。我想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因为不同特质不同的境遇,把人塑造的活泼生动。而家庭给了我们情感和羁绊,苦难给了美和艺术深度。忠贞和等待给了性温度。不平等的动荡似乎也变的有些可爱了,给了我们追求。我们有思想和行为的自由,我们有情绪的高潮和低谷,因此,我们才算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