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思考
请阅读以下关于柳比歇夫的一段材料,并思考:这给你什么启发?
柳比歇夫是苏联的生物学家,在他年轻时,就提出了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即: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柳比歇夫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包括:生物分类学、昆虫学、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动物学、哲学、进化论、无神论……
柳比歇夫从1916年开始记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无论是在革命的岁月里,还是在战争的年代中,住院也罢,在出门考察的火车上也罢,他始终坚持不懈。
没有任何原因、任何事件、任何情况,能不让他在日记中写上几行。
他的一切空间和时间坐标,都可以复制再现:某一天他在什么地方,都干了些什么,看了些什么书,都见到谁了,到哪儿去了。
晚上睡觉前,他会坐下来计算,都把时间花在什么上了,花了多少,最后算出基本工作消耗的时间。
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画一些图,列一些表。到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
以下,就是柳比歇夫的日记结构:
Q1:什么是时间?
A:
1、时间(Time),或许是我们最熟悉又最陌生的概念,是物理学上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指的是:
关于事件过程长短和发生顺序的度量。
时间的单位是秒,根据1967年第13届国际度量衡大会的定义,1秒是指:
铯-133的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阶间,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
这个定义中提到的铯原子,必须在绝对零度时是静止的,而且在地面上的环境是零磁场。
说熟悉,是我们每个人都能鲜明地感觉到,时间的流逝性、单向性,过去再也不能回来,时间旅行还只是科幻。
说陌生,关于秒的定义,普通人不清楚,也不知道如是定义的用途;而现代宇宙学认为,大爆炸前时间不存在,也不好理解。
事实上,时间是最难理解、最为抽象的概念之一。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某知意义上,可以说就是基于对时间本质的认知升级,而产生的。
在今天的词条中,对此不做阐述,读友们有兴趣,可以拓展阅读。
2、时间是最基础、最宝贵的资源。
就我们所熟悉的时间而言,要强调的是,珍惜时间价值。
世界观、人生观等,最终都要落脚在时间观上。你怎么看待时间,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赫胥黎说:“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在瑞士,刚出生的婴儿的户籍卡中,填写拥有的财产时,都会填上两个字:“时间”。
事实上,一个人自我成长的其它资源,都是时间资源的衍生品。如果要实现资源增值,也要从时间着手。
所谓健康是1,财富等其它均是0,就是说,如果你没有健康,没有时间的储值,那么其它一切再多也枉然。
但时间资源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单向性。就像河流一样滔滔向前,永不止步。
就在读友们看这些文本的时候,时间也毫不留情地继续往前。无论是谁,都不能阻挡时间的脚步。
也就是说,时间资源,如果不用,过期作废。
如果用日历来进行量化,读友们就会发现,人这一辈子,大约就是30000多张的日历,撕完就结束了。
Q2:怎样应对时间?
A:
1、找出时间管理问题。
由于时间资源极其宝贵,因此,时间管理能力,就变成一个人的关键能力之一。
一辈子同样30000多天,有些人产出很高;有些人产出很低,更严重的是,其至还花不到30000多天,就在中途止步了。
过去的社会,变化较慢,正如木心《从前慢》一诗所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但现代社会高速运转,每个人需要处理的信息、事务大幅增长,响应要求却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时间管理能力相较以前,就越发重要,越来越决定个体间的成就差异。
因此,每个人都有必要去诊断,自己在分配、运用时间上,存在什么问题。
要准确诊断出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时间记录。如果仅凭主观感觉,往往记忆会扭曲时间的长短。
原因在干,在我们大脑中存在的是主观的心理时间,与客观的物理时间往往不一致。
在时间管理中,提到一个案例,一位董事长以为自己的时间,都花在3个方面上,通过秘书记录发现,在这3个方面,董事长只花了三分之一的时间。
也就是说,董事长认为自己已经花的时间,实际只是他希望花的时间,但事实却不是如此。
前置思考中,柳比歇夫之所以能取得远超出普通人的成绩。
其实并没有特殊技巧。
他只是做好时间记录,然后按周、按月、按年对时间运用的效果,进行分析和量化反馈,总结反思,再做相应调整。
与普通人不同的是,他的时间记录,坚持做了一辈子。
能够达到如此程度的自律,并不只是靠毅力,而是这种做法确实有效,让柳比歇夫尝到了甜头,从而更有动力记录,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强烈建议,读友们可以先试着做一周的时间记录。
做法很简单,尽可能把自己24小时做的事情,包括睡眠等,记下来,并标上每件事的时长。
一周以后,对同类事项的时长进行加总,得出该类事项的总时长,以及占所有用时的占比。
拿到这个数据,我们就可以诊断分析:
哪些事项,频度最高,用时最多?
用时多的事项,可以减少时长吗?
有做出成果的时长,占比是多少?
时间的分配和使用,有什么问题?
如果要提高产出,需要怎么调整?
.............
诸如此类,我们并不难找到自身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
要强调的是,过程记录才能保证客观性,靠主观估计,往往误差很大。因此,请读友们,务必重视过程记录。
2、诊断时间管理问题。
获得时间记录进行分析后,我们就能拿到一张时间管理的问题清单。
比如说,时间不知不觉浪费很多。
比如说,总是感觉时间不够使用。
比如说,感觉节奏太快难以喘气。
每一个问题,我们要采用归因方法,逐一找出深层次的原因,举一个问题,做一个示范分析。
比如说,总是感觉时间不够使用,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来找原因:
①从外部因素来看
一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通过让自己更快,来赶上外部环境的快,很难实现,因为完成一件事情的复杂程度,往往超过我们的想象。
无怪乎,有侯世达定律:“实际做事花费的时间,总是比预期的要长,即使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
同时,人们无法预估未来发生的意外事件,比如黑天鹅事件,而意外事件总是频频发生,打乱人们的原定计划。
社会学家鲍曼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液态的”,是一个流动的世界,在这个社会里,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一切都处于不确定性中。
因此,预先做的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
二、是缺少应对时间碎片化的技能。
为提高效率,我们争取要有整块的时间不被打扰。
但现实是,时间碎片化不可避免,时间也往往是在碎片化中,就悄悄地溜走了。
没有堂握和用碎片化时间的技能,也让我们造成时间总是不够用的错觉。
②从自身因素来看
一是你有可能患上了心理学上的“帕金森第一定律”,为一项任务安排过多时间。
历史学家帕金森指出:
“时间管理隐含着,你可以为一项任务安排过多的时间。如果你给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时间,从事一项工作,你就会放慢你的节奏,以便用掉所有分配的时间。"
由此提出了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
为提高效率,我们争取要有整块的时间不被打扰。
但现实是,时间碎片化不可避免,时间也往往是在碎片化中,就悄悄地溜走了。
没有堂握和用碎片化时间的技能,也让我们造成时间总是不够用的错觉。
②从自身因素来看
一是你有可能患上了心理学上的“帕金森第一定律”,为一项任务安排过多时间。
历史学家帕金森指出:
“时间管理隐含着,你可以为一项任务安排过多的时间。如果你给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时间,从事一项工作,你就会放慢你的节奏,以便用掉所有分配的时间。"
由此提出了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
试想,同样的事,若是让一个工作特别忙碌的人来做,也计在上班的途中,花费5分钟就顺手做完了。
不同的人做事效果可谓截然不同,一个效率高的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几项任务;而一个行动迟缓的人,在同样的时间里,却一事无成。
日本女医生吉田穗波,在陆续生了5个孩子、全职工作的同时,到哈佛留学两年,还出了本书。
吉田穗波所进展的每一步,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都是艰难的任务,吉田穗波却漂亮地同时做到了,并且是多项重要的事情齐头并进。
二是你时间利用率低,不自觉地浪费了时间。
很多时候,时间都是在我们毫无察觉之时,偷偷溜走的。
《华尔街日报》有一则报道,说的是一家钟点工服务公司,对200家大公司职员做调查,调查发现,公司职员每年都要把6周时间,浪费在寻找乱放。
这意味着,他们每年要损失10%的时间。
诸如此类,只要细加分析,我们慢慢就会找出,导致我们时间分配、运用不当问题后面的深层次原因。
上述的分析,并没有穷举出所有原因,每个人的情况也不相同,读友们要结合自身情况找原因。
3、针对原因对症解决。
找到原因后,我们就可以针对性去找解决方案,然后实施验证效果,如果有效,则总结为经验;如果无效,则再找解决办法。
比如说,针对上述时间不够用的两类原因,我们可以考虑采。用如下方案。
①从外部因素来看
一是,不确定性因素很难预先掌控,你要尽可能留足时间。
这意味着,你要打破清完待办清单上所有事项的观念,大胆做减法,删除和分流。我们需要经常自我提问:"这真的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吗?”。
具体,我们可以参考紧急重要矩阵、ABC分类法、精要主义等,找到真正重要的事,调高优先级,并大胆舍弃掉看似紧急但并不重要的事。
二是接受时间碎片化的现实,掌握碎片化使用时间的技能。
比如说,在等待的几分钟时间,可以打开阅读App,读一读自己正在看的某本电子书。
读友们还可以参考秋叶提出的“5分钟方案法”:
一份完整的方案=5分钟构思+...+5分钟构思+半小时提纲+5分钟构思+...+5分钟构思+半小时提纲+5分钟构思+..+5分钟构思+2小时高效率写作+5分钟修改...
这里的构思,可以是带着问题查资料、找素材或请教他人也可以是随手写下一些灵感。
这样等攒的内容多了,也就自然有了写的欲望。到那时,两个小时也许就能一口气写完5000字,甚至更多的文章,而且质量还不错。
也就是说,每个碎片化时间,都可以为一个长项任务,做其中一个小环节。
更多方法,读友们可以参考暗时间里提到的方法。
②从自身因素来看
一是为自己增加一点压力,任务尽可能限时完成。
大家都有压力下紧急完成工作的体验,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工作效率,都有挖掘的空间。你应该相信自己,有限时高效完成任务的能力。
读友们可以考虑采用番茄工作法。
具体做法是,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
然后在纸上画一个X短暂休息一下(5分钟就行),每4个番茄时段多休息一会儿。
番茄工作法的作用,主要在于能够让人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于一件事情上。
更多方法,读友们可以参考暗时间里提到的方法。
②从自身因素来看
一是为自己增加一点压力,任务尽可能限时完成。
大家都有压力下紧急完成工作的体验,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工作效率,都有挖掘的空间。你应该相信自己,有限时高效完成任务的能力。
读友们可以考虑采用番茄工作法。
具体做法是,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
然后在纸上画一个X短暂休息一下(5分钟就行),每4个番茄时段多休息一会儿。
番茄工作法的作用,主要在于能够让人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于一件事情上。
如果没有时间约束,我们可能会在各种事情上不断变换思路,想同时学习很多东西,但实际上却收效其微。
读友们也可以考虑运用最后通牒:只设一个总的最后通牒,往往来不及完成;分阶段设置多个最后通牒,就会让压力等额释放,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堂握简单易用的时间管理工具和工作方法。
比如说,手机或纸质的备忘录、日历提醒、单核工作法、4D工作法等。最简单的,往往是最好用的。
诸如此类,也许我们不能一下子,就找到最有效的方案。但只要遵循PDCA循环,慢慢改进,我们最终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时间管理方法。
在词条的最后,精读君要强调的是“工作要快,生活要慢”。
所谓“欲速则不达”、“有快有慢”、“有张有弛”、“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这些都提示我们不要一味求快。
怎样才叫有张有弛呢?
可以参考音乐家李欧梵的观点:
“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应该有快有慢,而不是一味地和时间竞赛。什么叫有快有慢?用音乐的说法,就是节奏。
如果一首交响曲从头至尾快到底,听后一定喘不过气来,急躁万分。
所以,一般交响由都有慢板乐章,而且每个乐音的速度,也是有快有慢的。日常生活上的节奏和韵律,也应该如此。"
李欧梵让自己慢下来的方法是,每天抽一点时间去“面壁”。
也就是在一个私人的空间里,静静地去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让心中不同的“自我”参与对话和辩论。
而另一些事情,像处理日常公务,例如看邮件、写报告等,则是越快越好。李欧梵说,他都是用“极有限的时间”把它们处理掉的。
有张有弛,快慢结合,是一种时间管理的境界,请读友们多琢磨。
后置思考:
1你的单位时间价值有多高?你的时薪有多高?
②你是真忙,还是瞎忙?你的产出是高还是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