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一首杜甫的诗《小寒食舟中作》。之所以学习它,是因为这首诗作于诗人去世前半年多。
以前上学时候学杜甫的诗,老师说到杜甫的去世,那是在寂静孤冷的小舟里,随风飘荡,悄无声息,所以现在读到这样一首非常凄凉伤感的诗,不觉心头一凛。
诗的第一句点名时间,这是在寒食节前夕的诗。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表达了病体沉重,勉强打起精神过节的心情。祖国尚未统一,没有心情过节。勉强喝几杯,饭也是冷的。
第二句并不好记忆,还是用昨天的方法,寒和隐相联想。这是两个比较抽象的意象,姑且这样想,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冷得直打颤,于是穿上衣服,带上帽子,但这都像是皇帝的新衣,若隐若现的,并不能抵御寒冷。
不过隐在这里真正的意思,是依靠,依靠心爱的小木桌几,带着褐色的帽子。相传是古代楚国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帽子,表达自己虽然年老,但也曾经是朝廷的官,还念着百姓。
春水船从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这一句是全诗的名句。春水、船可以和上联“冠”相联想,从帽子涌出一捧清泉,托着小船直达天际。这里是诗人形容自己的小船无根无家,被浪花推着四处漂泊。
下一句“坐”和“老年”相联想,可以想象我们坐车要给老年人让座,这就很自然的想起来了。这两句很是心酸,孤寂中透露着一丝自嘲,真切中又有空灵缥缈。年老力衰看什么东西都朦朦胧胧的,也像朝廷的局势一样,让人一点也看不透。
当时安史之乱确实也过去七、八年了,一代中兴圣主唐代宗也戡定祸乱,试图挽救危局。但是朝廷力量有限,只好向外族借兵,屡屡发生骚乱,忆昔开元盛世,真的是再也回不到以往了。想到这里,诗人唯有一声叹息。
第三联是: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看到水中鸟儿们自由自在的样子,自己拖着病体,不知家在何方。蝶鸥流连忘返,向北而去,引着诗人的思绪到达了那遥远的长安。
这里“娟娟”要与上联“看”想联系,有点困难,尽量变抽象为具体,可以想象这就是手绢,手绢像幔布一样有翩跹起舞的蝴蝶穿空而过,手绢又碎了,幻化成片片纸鸥,被湍流裹挟着冲向远方。
但是这水流又涌入天际,化成了片片白云,青山绿水挡不住鸥鸟,鸟飞去的地方,是诗人心心念念的长安城。
于是有了最后一句:
云白青山余万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有很多诗人,一生总是在苦苦寻觅和拷问自己,当杜甫垂垂老矣,对眼前的衰败时局感叹而又无可奈何时,愈发表达出对百姓的关切和对朝政的忧虑之情,他的遣词用句愈发的洗练工整,这是他集一生经历和观察所发出的最后的声音。
虽然这首诗能用以前的办法串起来,但并不能马上就能过目不忘。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一般要记忆七次,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可以在记过之后2分钟、5分钟、30分钟、2小时、12小时、7天后、15天后再复习复习,效果就比较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