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三个月以来,在共同体里的“共读共写共生活”中,收获有小伙伴们之间的感情,从大家的故事中拉近距离,彼此由同事转变为同行伙伴,也有自己思考问题待人接物上心态上的转变,更有在老张的带领与鞭策下学会了自我觉察。收获是学会了自我觉察,这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改变了思考方式,学会了从生活工作中的小事发掘内在特质,并在自己我反思与觉察中提升自己。在共同里,我拾起了落下很久的阅读,虽然在大学与工作时仍时不时的会有一些读书,但这些阅读都是功利性极强的阅读,目的达到阅读也就戛然而止。这段时间以来,不仅有专业上的书籍,也有扩展自己的视野的文学作品。每读一本书都有不同的收获,读《致教师》让我明白教师既是职业也是事业,也是一份职责一种使命与担当,同时也能在教育中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能给老师带来尊重与幸福感,让我保持教师的激情与初心;读《教学勇气》引导我们对教师职业生涯的探索,让我直面教师所面对的真实内心世界,并引导我们正确对待,促进我们的教师专业发展。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我们作为老师的专业素养,受益匪浅。
共同体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对于筱筱老师的采访,她的故事让我深刻的感受到老师的重要性,筱筱老师多次的眼眶湿润,可想而知中学的那段时光就像她所选择的黑色一样让她记忆深刻影响深远。筱筱老师的访谈让我倍感肩负的责任重大,老师对于学生不仅仅是管理,让他们能够遵循校纪班规不犯错误。更重要的是要对他们加以引领,不管是学习还是心性上,班上的学生在这三年里不仅仅是几十个独立的个体,也是几十个绚丽多彩的人生。如果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做到对学生正确的引领,对他们来说这段经历就是不愿提及的黑色。师者如医者,良师治心,良医疗身,庸医影响病情,庸师却影响人生,良师之路任重而道。
老张对我的那次访谈,我觉察到作为老师应当不忘初心,牢记教师使命,对于学生应当给予足够的关心,不仅仅是对于学生学习上,更有他们内在的精神需求,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成绩的提升,更有身心的全面成长,关注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的有针对性管理,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从伙伴那里我学到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朱朱老师对于学生细致入微的关心,小郑老师对于班上每位学生的认真负责,明昆老师对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阿成老师对于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这些都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取大家之所长弥补自己的不足,感谢大家的经验给我给我带来的改变。
回望加入共同体的初心,我自己感觉应该是有一点点的靠近的,当时我的初心是加入共同体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每周的打卡现在进行得更加得心应手,少了那种提笔先叹气的心态(虽然文笔依旧糟糕,哈哈哈哈)。最主要的我觉得向好老师更进了一步,能用不同的视角与方式对待学生中发生的事情。比如,之前在跟小伙伴们讨论到所谓“问题学生提升班”的时候,以前我会觉得这种做法似乎也行,能时刻提醒部分“重点”学生遵规守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小学校的违纪率,但现在我会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贴标签,再用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没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共同体我最喜欢的就是每周的回顾,从大家的故事分享中能够看到大家不同的观点,能给我带来不同的视角审视问题,这对于老师的教学管理工作来说尤为重要。我希望在共同体中能够加入一些案列头脑风暴,把大家在教学管理中所遇到的具有典型特点的案列拿来分析,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透过不同的视角来解决问题。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解决这一类相关问题的方案,直接应用于我们的教学管理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