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年轻人的经历,真的少的可怜。
少到他们的判断力,其实都达不到社会要求的基本,不懂有什么行业,有什么企业,不知道未来世界的变化。
少到他们的智识发展都过早触到了极限,年纪轻轻就只认一个道理,什么都不懂就结婚生子,花的还是父母的钱。
少到一说经历,就提学习成绩,提实习经历,什么什么冠军,除了标准化的“优秀”之外,就没什么特别的。一看就是做足了准备,想要成为现代社会的商品。
人与人的选择其实没有定数,适合自己的就行。
可每当我尝试跟同龄人交流时,我总会惊讶于他们的说话方式和沟通内容是如此的一致/单一。
比如都觉得名校好,都觉得金融,互联网棒,都觉得要鼻子高脸小,都喜欢胡歌。
开口张口全是关键词,全是特别“技术性”的比较,什么你雅思多少分,你是13薪还是15薪,你是什么行业,你买什么股票。
时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喜欢和同龄人交往,我总是忍不住想表达,跟这些年轻人相处对我这个没有耐心的人来说是一种折磨。
因为你不仅要忍受他们言语思维的乏味,更可怕的是,他们的举止表现还都透露着一种刻意装成熟的尴尬,和让人想赶紧逃跑的愚昧主观思维。
比如你看看下面这些:
“我来买单”(觉得自己很豪气)
“这杯干了”(觉得自己很霸气)
还有什么“我觉得XX行业早就到头了,团队不够有壁垒”。(觉得自己很懂)
他们或许真的很厉害,可能真的很懂行。
但当这些行为出现在一些连家庭都没有过,连孩子都没带过的20出头的年轻人身上时,稍微有点经历的人,真的是感到头皮都要发麻的尴尬。
年轻人因为急躁和自以为是,总是在不由自主地犯傻。
不过回过头来想想,年轻人并不笨,但为何应该朝气蓬勃的他们为何这样呢?
我觉得啊,其实就是因为经历太少的缘故。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一句话其实非常精准地给人们指明了一条成长与提高的道路:那就是增加经历(万里路),增长知识(万卷书)。
知识和经历相辅相成,当你遇到一个问题,有什么答案和分析来自于你的知识,它是你过去读书,做题,上课后的积累。
可如何具体解决这个问题,就跟你的经历有关。
经历让你知道懂得分析来龙去脉的重要,见识让你遇到困难不会胆怯,见识给予一个人面对困难时,足够的情绪上的调整。
为何我们在公司里,都希望选用多年经验的人作为领导,有时并不是因为他真的能力比大家强,主要在于他有经验,他见过各式各样的聪明人,解决过各种事情,他经历过这个心路历程,而你没有经历过,他更为稳当。
经历一方面带给我们积累,一方面也能锻炼我的思维。这是它和知识配合的地方。经历少,你思考就少,感悟就少,你就缺少将自己和世界,和周围沟通交流摩擦的锻炼。
缺少这种锻炼,你的知识储备就没能用上,久而久之,你的思维就会愚钝,你会越来越难做到客观和灵活,一点点变得愚昧,变得无味。
你说的话,要么没有内涵,听上去读上去没有乐趣,更糟糕的,由于不怎么表达,你甚至还没有逻辑。
可惜,当代的年轻人他们不知道,当自己把经历仅仅当作一个“历练工具”的时候,经历自然也会对他们敷衍了事。
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竞争对手根本不是父母,不是传统,而是当代迅速发展的未来,是你根本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的朋友同学。
一个经历从出现,到经过,到反省体会的过程远比所谓锻炼对人的影响要大的多。
他们不知道真正改变一个人的经历,往往不是靠你规划,设计的如旅游一般的“风景线”。
他们不曾了解,真正的经历,是让你想起来会后怕,却又因为战胜了它,一个人笑到流出眼泪。
真正的经历,是你无从准备,要么改变性格要么装傻要么急中生智,因为那命悬一线的遭遇。
经历无法选择,而且有时残酷,赢家拿它当勋章,输家只能当伤疤。从而凸显出经历的价值。
所以你想想看,那些对各自经历挑三拣四,孰高孰低的想法有多么多么狭隘。因为它错就错在,自以为是自己决定了经历,自以为“人定胜天”。
错在了自以为经历是可以设计的。
最近《中国有嘻哈》都在吐槽吴亦凡,说他不懂hippop。
我觉得懂不懂Hippop这个问题都太扯淡了,它好像认为Hippop是一个知识,是一个可以学习掌握然后炫耀的技巧。
似乎没有人了解别人黑人种族的经历和文化。了解Hippop说唱背后的发展历程,不知道NWA,不知道2-pac。
这很显然就是这些爱好者只是爱好而已,却没有过真正hippop街头生活的经历,所以他们无论聊什么都像是评论家,砖家。
而每每看到这些停留在表面还趾高气昂的争论,我总感到好笑。我瞬间想到黑人说唱歌手Icecube在早年专辑里的一句话:
“Don't fxxking talk about rap,
cuz you don't know what the fxxk you're talking about.”
“别TM聊说唱,因为你压根儿就不知道你TM在说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