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小六领读第三天,内容是《好好学习》第二章第1小节【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and 第2小节【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最终总结出以下核心点。
――――――――― ✑ ―――――――――
☰ ①新旧知识的链接 ☰
☰ ②绿灯思维 ☰
☰ ③以慢为快 ☰
――――――――― ✑ ―――――――――
一、新旧知识的链接
从字面意思来看并不难理解,是指我们吸收的新知识与我们过去累积的知识相结合,从而引发新的思考及行动,从而产生创新性结果。
小六用导图的方式把旧知识画成了一堵“思维墙”,新知识是一块“砖”。以这样的方式让我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当我们相遇新知识时可以向自我发问如下几个问题:
①这个知识点与我有什么关系?
②能够解决我哪些问题?
③我该如何把这个知识点与我已积累知识点相结合,或是是否需要与旧有知识进行替换?
二、绿灯思维
绿灯思维在成甲老师的书中提到了一个心理学现象“习惯性防卫”。
①什么是习惯性防卫?
当别人的观点与我们的想法不一致时,我们会下意识采取的一种防卫措施,认为你不认同我就是对我人格的敌对态度。
②习惯性防卫会让我们错失什么?
当别人提出一个好的建议时,我们却下意识防卫,失去的可能不仅仅是眼前这个提出建议的朋友,有可能是失去一次创新的机会,最终可能失去的是整个人生翻盘的机遇。
③应该如何避免习惯性防卫对我们的不利影响?
作者成甲老师给出的答案就是采用“绿灯思维”,就是要明确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总结来说,“绿灯思维”就是我们心智模式的开启,用敞开的思维接受一切新的观点,然后对这个观点进行“批判性思维”分析,最终决定是否值得采取,还是和旧有思想相结合。
三、以慢为快
这组关键词从字面意思可能比较难理解,在这里小六领读时对此提到了“延迟满足”这一心理学定律。
关于“延迟满足”这一定律小六还给出了“棉花糖实验”作为参考,“棉花糖实验”是斯坦福大学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在心理学大师 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一书中也有提及到“推迟满足感”这一定律及相关案例。
――――――――― ✑ ―――――――――
①延迟满足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受益呢?
“延迟满足”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体现,可以让我们收获顽强的自制力。“延迟满足”是“先苦后甜”的过程。
举例来说,很多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一味的追求“及时反馈”,而忽略了长远的“目标及结果”。
拿读书来说,很多人都在追求一年要读多少本书,最后确实读了上百本,但大部分都已记不清书中内容。这就是只追求了“及时反馈”,却忽略了学习要收获的最终目的。
――――――――― ✑ ―――――――――
②那要如何才能让读书受益最大化,达到过目不忘呢?
还以读书为例,答案就是用“以慢为快”的底层规律进行阅读。针对所需而阅读,针对迷茫而精读。
并将学到的知识(输入)→内化(应用)→分享(输出)
最终总结为,无论做什么,不应当以追求数量与速度为目标,要专注于质量。
――――――――― ✑ ―――――――――
③应该如何应用“以慢为快”这一“临界知识”呢?
成甲老师在书中给出的答案是: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八定律。”
用20%的精力达成80%的目标,而“临界知识”正是我们应该专注的20%的精力投入点。
――――――――― ✑ ―――――――――
④如何将“临界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形成运用习惯?
“临界知识”的定义就是“底层规律”,是通用的。
――――――――― ✑ ―――――――――
例1:生活中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拿二八定律为例,记得有次一位健身的伙伴问我,你读书那么快记得住么?我就跟他讲了“二八定律”。他说,这个定律有点意思,如果可以应用在健身上就太酷了!我对他说,可以的啊,而且已经存在了,就拿有氧运动来说,一次有氧运动要每次40分钟以上才能达到减脂效果。而HIIT运动只需要做20分钟,就可以让脂肪持续最高达到72小时燃烧,睡觉时都在燃脂。
有氧运动是每次40分钟,特别消耗体力。而HIIT运动每次只需20分钟就可以持续燃脂48~72小时。也就是说做HIIT运动可以隔1~2天做一次,与有氧运动相比就是用20%的精力和时间就减掉了80%的脂肪。小伙伴听后不仅恍然大悟,“底层规律”果然无处不在。
――――――――― ✑ ―――――――――
例2:如何在小六的语音分享中发现“临界知识”?
首先早上我将小六的语音听了第一遍,记下了小六提出的观点,并从中收获了已经被我遗忘的“延迟满足”这一“临界知识”。
其中小六提到了我们阅读时的自我发问③个问题引导,从这个思考模式中又理出第二个“临界知识”。
最后我阅读完书本内容又听了一遍小六的分享,并带着寻找小六分享时的“思维逻辑”去听的,为什么小六能做到如此思路清晰的为大家做分享?将这个规律整理出来,就收获了第三个“临界知识”。
――――――――― ✑ ―――――――――
例3:如何从书中找出“临界知识”?
其实道理是和上面小六分享的举例一样的,比如《好好学习》第一章中,就可以从作者的写作手法提炼出“临界知识”。
如果有认真读过第一章,不难发现第一张作者的写作规律都是先抛出读者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再进行解答的。
通过这个发现,我们再深入思考就延伸到作者是如何找出读者感兴趣的问题的?答案就是先通过“逻辑性自问”,我想表达什么内容?这些内容我想写给谁看?大家可能对哪些知识点无法更好理解需要详细阐述?那么这些提问的思维逻辑就是“临界知识”。
我突然发觉,我之前读的书全白读了,尤其是小六和秋叶的书,整本书豪不夸张的说每个篇幅里面都有作者的临界知识点可寻。如果愿意深挖每一页都有机会寻找到一个“临界知识”,看来我真的要认真重读温故而知新了。
“临界知识”是通用的,是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甚至各种生活细节上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些小伙伴喜欢在朋友圈抛出各种问题,那我就会去问百度,搜索到答案后发给她,然后告诉他有问题找度娘。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只要百度无法搜索的他就又不知道如何寻找答案了。比如想找些影书单,那就去豆瓣搜啊。想找化妆教程,那就去微博搜啊。很多人都被自己的思维框住了,我告诉有问题找百度,就仿佛整个互联网只有百度有搜索功能,其他App的搜索功能在他眼里都形同空气了。
再比如像我们的手机系统,为什么我们拿过一个手机就会使用?再有各种app等,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足以证明“底层规律”是无处不在的。
以上就是今天的收获,期待明日小六的领读,感恩所有给予到我指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