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南邮青年》第102期
厌倦了现世安稳 放下一切 收拾行囊 朝着心的指向出发 无论清楚或模糊 沿途欣赏风景
背包客,洋话称“backpacker”,也叫“驴友”,对自助游有着莫名其妙的执念,选择单枪匹马的是文艺青年,喜欢成群结队的则是爱热闹的文艺青年。该概念最初起源于欧洲,活跃的年轻人总是不安于现状,挥霍着活力和热血,去体会没有经历过的生活环境,挑战从未抵达的远方,在路上,自我认知和审视层层积淀,精神归宿也慢慢明确显现。许多人把旅途中的感悟以各种形式记录下来与人分享,于是人们渐渐熟悉背包客的形象。
花最少的钱,走最远的路,看别人难以看到的风景,贯穿于旅行全程的,是未知的因素,难料的曲折,进程中的苦乐感怀,统统积淀成阅历。背包客的精髓是精神追求,是身与心的体验,而不只是对风景的走马观花。
相同的生态旅行精神却有着不同的旅行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自由,随心所欲。看看你是哪一种旅行方式的背包客。闲散型背包客,他们会选择在一处悠闲的呆上许多天,再缓缓地上路,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漫游型背包客,这是一群只有时间限制没有目的没有计划的背包客,他们推崇的理念是:像风一样,刮到哪儿是哪儿;经济型背包客,他们的旅行范围受到银行账户上数字的牵制,以花最少的钱玩到更多的地方为荣,他们选择便宜的交通工具,住青年旅馆,勤俭节约;攻略型背包客,他们喜欢打印一叠“攻略”旅行,追寻前人的脚步,攻略的个人观点很强,如果跟作者的喜好不同,就没必要复制别人的记忆;主题型背包客,他们的旅行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点,例如摄影主题的旅行在国内逐渐风靡。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背包客,游荡在人迹难觅的高原沙漠,在灯红酒绿的都市边缘,在纷纷扰扰的人世间。
专业意见说,背包客注重的是环保,与他人的沟通,跨文化的交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技术条件都为人们作为背包客奠定了基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安逸,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背包客的行列中,这种潮流又会演变成一种越来越流行的文化。他们会用好奇和无畏的精神去闯,去认识,去尝试。
早该让心灵有片刻的放逐,放下琐碎的事情,做一回自由自在的背包客,不仅是美丽的终点,沿途的一路,花开也会让你安静,就这样静静地走,静静地看,静静地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