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讲,其实我不多看美术馆,我大约的时间都是去看电影,去看商业性的展览,这些给我带来了及时的满足。
展览里面有很多简介,是用文字对作品进行基本的解释,但是不管是文字还是行为作品都是在表达,文字的表达更具体更清晰,但是行为和录像的表达却好像与生俱来了一种神秘和猜测。
这样的美术场馆往往安静,但是里面的作品都往往赤诚而热烈,这两种感情好像是矛盾的但是却又可以融合统一。
关于“是否”的表演
“是否”具有2面性,一面是判断题另一面的选择题,“表演”具有2词性,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一个是关于人的表演,一个是关于书的表演。人把文字赋予了思想,文字集合变成了书籍,书籍表演思想给大众。
关于指令
这是艺术家周涛所创作的《one two three four》。录像里展现的是在城市里店铺员工的晨会,展现的是在特定指令下,群体做出的行为。这种场面我也见过几次,都是在美容院,洗头房这样的背景下,男男女女的工作人员喊着口号,甚至会做一些蹩脚的操,这种现象也往往都在早晨发生。我一直觉得这像是一种搞传销的一样,我感到不理解,这算是一种哗众取宠的市场营销方式吗?我最多只是感觉这些人大早上地穿着甚至是不合身的制服在做他们可能连自己都排斥的事情,这样会有些难过,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而且这样的项目好像是骨牌一样,没有多久好像当地很多店铺都开始如此,好像在比谁的音乐更响,谁的口号更广,这样想来,好像“内卷”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存在成熟了。
关于“现文化”
这些作品让我深深的感觉到了艺术的温度,感受到了艺术的人文关怀。为什么现在的话题一直围绕着“娱乐至死”“互联网”“成功秘籍”“社会浮躁”“艺术无用”?是因为我们都急于变现,我们都不再平静,我们所追求的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自己?皮影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可是这样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我们却很少看到年轻的脸庞了,但是当我们把他们带出国门去,我发现我看了还是会自豪,我想这就是一种文化自信。文化是多样的,是包容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关于“理解”
我试图理解////算了...我不理解
关于“有趣而无理”的东西
明和电机,那一墙奇奇怪怪的介绍书,上面写着看不懂的日文,靠着想象力在揣摩东西的用途。他们把他们的奇思妙想,真正地做了出来,看似无理但是却很有趣,我想这些东西大概是实用主义者的恶魔吧哈哈哈。但是我们生活里好像的确需要一些有趣而又无理的东西,他们会增添一些生活的趣味性,甚至只是看到一笑了之,然后说:“怎么会有人设计出这种东西啊”。但我想那也会很好啊。
关于自我
我在《父之屋》的作品前面看了好久,一直在重复的观看。作品以房间中静止的人物开始,又以戛然而止结束,中间的过程中大家都是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他们每个人好像在同一个空间里,又好像是一个个单个而分明的个体。但是他们一切的举动又在给外界的观看者塑造自己的形象,就回到了从一开始的展览前言有关于表演的选择这一问题。别人从我们的举动当中了解我们,我们也这样了解别人,所以这个世界或许就是一个这样的怪圈。
综上,文字的展示和行为的表现其前身都是思考。我们生活在当下,回忆在过去,思考在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