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下课,走出教室。
夹在过道中的人群里,四周的嘈杂声如洪水般从耳边掠过。
如往常,一成不变。
看着那些从身边经过,行色匆匆的人。整个人突然就有点空荡荡的,连食欲都是空荡荡的,于是就索性回到宿舍里,倒在了床上。
闭眼,睁眼,再闭眼。
突然间,有点想看那部一直想看却始终找不到契机的电影——《告白》
悄悄打开床头的小灯,四周的黑暗寂静与电影里清清冷冷的的色调竟出奇的搭调。没有一次,像这次一般全身心融入,酣畅地,完整地看完一部电影。
影片结尾,森口老师完成复仇的最后一步,走到几近崩溃瘫坐在地面上的A面前,云淡风轻一句:
“开玩笑的”
原来,要杀死一个人,真的不一定要夺取他的生命,只要摧毁他的精神就足够了。
是的,你以游戏心态杀了我最最珍爱的女儿,将生命当儿戏,那我就假借你之手,引导你去亲手杀死你最最重要的妈妈,让你来体会个中滋味。
因为,有些事,不落在自己身上,是永远也不可能明白的。
而A,就是这样的存在。
可A又何尝不是可怜之人呢。从小被学者妈妈寄予厚望,在打骂的教育下长大,从来得不到认可,以至A形成了一种对母亲的关注与肯定近乎变态的执着。再后来母亲的离开,家人的不在身边,A的一个人生活——孤独,更助长了这种变态心理的滋长,说到底,A其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想要得到母爱却一直又得不到的可怜小孩而已,所以他在孤独的时光中只剩下母亲寄予厚望的学习,从而成绩优异,并以此作为信条。直到后来得奖,想着母亲在报纸版面上、在电视上看见他一定会想起自己吧:看,你那久未谋面的儿子让眼前一亮吧。没成想,却被“露娜希事件”抢去了头条。
人在失落愤怒的情况下是很容易产生误解的,他便误以为这个社会在向他传达只要杀人就会出名便会了不起的错误概念。
一念之差。
直到后来,他设立网站,发布自己研究制造的各种小发明,虐待小动物的图片,种种都只是想要得到妈妈的关注而已。不管怎样,他对母亲还是深爱的,然而这份爱,却也是他的枷锁,母亲的死,恐怕是穷尽他一生也释怀不了了。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A找的杀人助手,一个从小在母亲的溺爱下成长,胆小而又自卑的B。讽刺的是,制造出机器一直想要杀人的A并没有如愿杀死森口老师的女儿爱美,反而是阴郁自卑的B,只是为了要证明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而故意将醒来的爱美抛入游泳池里,酿成了悲剧。这里有意思的是B的母亲在听完森口老师向其陈述的是B协助A杀死了自己的爱女之后,反而一直觉得自己的儿子B很可怜,是一个被利用的弱者。
在B的母亲眼中,比起死去的爱美,B才是那个受害者。
溺爱过头,又不愿正面现实,难怪最后会被自己的儿子活活捅死。而最后,B也因此上了新闻头条,这是A一直想做却没有成功的事情。又是一讽刺。
在日本的法律里,未成年人杀人是不会受到任何处罚的。即爱美的死,无人为其负责。丧女之痛无处安放又无人倾诉,森口老师的心理承受状态也达到了极点,这种疼痛足以压抑下所有悲伤情绪来策划这一步步缜密的复仇之路,森口老师也是可怜之人呀。其实,她也爱小孩,她的复仇只是出于无奈,出于对这些少年视生命如草芥且无所畏惧的杀人心态,出于对这个社会不算公正的体系。如果一开始,他们能坦诚承认自己的错误,B母亲的反应也不那么令人心寒,结局又会是不一样的吧。
可是,不可能有那样的结局了。
这部电影里还有许多动人的角色,热血的寺田老师,唯一一个看透A,关心A内心寂寞却被A杀死解肢的美月 ……
电影结束良久,我说不出话来,只能轻轻地叹息。
这个下午,是这么一些人让我重新体会到生命之重,以及我们的爱对周围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