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练感悟】
先介绍一下大概情景:面对初三的孩子,自从开学以来,由于作业不多,大多自主复习,所以,孩子就不急于写作业,往往吃完饭,就惦记着先打篮球玩一会儿,还要拿手机玩一会儿,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写作业就不早了,本来不多的作业量,却要写到半夜12点,严重影响了睡眠。这种状态也影响了学习,对于孩子的行为,着急的妈妈想和孩子进行一次交流。目的是想让孩子明白,“目标”“行为”“代价”,引导孩子合理调整作息时间。
第一轮练习:
放学一回家,等饭期间,要求用妈妈手机,理由是看作业,说好只看2分钟。
2分钟过后,没见孩子还手机,妈妈主动过去要手机,孩子不理会,依然在玩儿。很明显并不是在看作业。于是妈妈和孩子商量,1分钟后把手机还给妈妈。但时间过后孩子依然没有还的意思。
整个过程,妈妈口气温和而坚定,态度执着但不强硬。始终耐着性子,稳着情绪,站在孩子身边等待孩子归还手机。终于在妈妈的坚持等待下,孩子不好意思再玩手机还给妈妈,虽然态度有些不耐烦,但终归拗不过妈妈妈的执着和坚持。
在孩子吃过饭,拿起篮球后,妈妈和孩子商量想谈一谈,但被孩子直接拒绝。妈妈再三请求,孩子一再拒绝。
后来妈妈告诉孩子:心里很不舒服,就想和你聊一聊,孩子勉强答应。但谈话并不顺利,孩子依然不想听妈妈那一套。妈妈对孩子能照顾到妈妈的不舒服表示了感谢。
最终结果虽然不理想,但基本完成。
观察员王老师点评:
整个过程做妈妈的做得特别好的地方就是“稳”!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语气温和而坚定,在孩子归还手机后,对孩子的配合表示了感谢。让孩子感受到尊重。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尤其是孩子。对孩子表示感谢,是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妈妈的尊重。
当孩子拿起篮球的时候妈妈说想要和他谈一谈,孩子不配合,是因为事先没有告知一下,所以谈话前应该有一个切入点,至少让孩子心里有一个准备。
约练中没有涉及到目标。是因为最初没有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要先和孩子建立起合作关系,和孩子谈目标,要考虑到这个目标是不是孩子也认同的?如果不是,想办法把父母内心的目标转化成为孩子自己的目标,或者双方都认为的目标,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是孩子自己的目标。
首先:先接纳孩子的行为,因为你认为不好的行为,孩子不一定认为是不好的,最初的目标是无法统一的。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站在孩子的立场聊一聊:怎样把学习、打球、休息安排合适。让孩子想一想现在的不合理安排有什么不好?这样孩子就可以自己看到不好的代价。
就孩子的拖沓行为,怎样去建立一个正向的目标?又怎样能走向目标?所以在交流前要确定一个目标,找到一个合适的开场时机,植入目标。
谈话开场要先赞美孩子学习辛苦的一面,同理孩子的不容易。说这些的时候一定要去掉功利性,不能目的性太强,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发自内心的关爱和心疼。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