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泰国的沉船事件当中,最冲击人心的,莫过于那位失去四位亲人的郑爷爷,他的老伴、女儿、女婿、外孙女都在这次意外中丧生。
他说,全家就剩下我一个人了!独怆然而涕下!
你我何敢去想象,全家只剩下自己一人的人间至悲!惶惶人世,前一天妻贤子孝,儿孙饶膝,后一日独立残阳,天地无依!
人类何其渺小,人世几多唏嘘!这意味着,在此间往后,再无人问,无人暖,无人可分享。
然而我们每个人的结局,都何尝不是这位郑爷爷,和我们的亲人,必然面对这沉痛的别离,接受这情感的永恒断裂,只是早和晚、快与慢罢了。
1
你的思想做好准备了吗?
几年前,我的姥爷因肝癌晚期住进医院的肿瘤科,这个楼层是满满的癌症病人。我看着这些因身体不同部位患上肿瘤而在这里遭罪的人们,猜想着,在这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时刻,这些人究竟心里在想着些什么。
姥爷是简单纯粹如斯的人,在医生宣布说大约还有三个月生命的时候,他仍然笑眯眯地用他一辈子都粗大惯了的嗓门说,我没事的,反正死也能死,活也能活。
隔壁床的两个老爷爷更是乐观,癌症已全身转移,依然神态自若,谈笑风生想着活一天赚一天,还聊起一位比他们更乐观的朋友,说那他都快死了,白天还去蹬三轮,晚上做放疗,甚至还欢喜着今天多赚了几块钱。
在姥爷的病房,充溢着这些欢娱祥和的气氛,让我们这些晚辈竟然忘记了快要离别的悲伤和恐惧。
我不知道,是运气极好遇见的全是乐观简单的人,还是他们已经脱离了仓皇悲观的时刻,坦然地面对死亡,抑或他们只是在拼命掩饰自己的恐惧不安不给他人增加烦恼?
2
古罗马哲学家皇帝奥勒留终其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对死亡的思考,在他的思想里不停的告诉自己再伟大的人物也终有一死,死后的日子也如现今一般没有多大的诱惑值得留恋。
我认为,正是无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眷恋才让他对死亡有如此多的思考和停留,他的思想是企图对自己的说服和释怀。
我一直无法理解成语里的“贪生怕死”,谁真的不怕死?谁在死亡之前不曾有一丝对未知的恐惧?在地震的那一瞬间,我们都经历了近在咫尺的死亡之手,我拼尽全力企图逃脱他的攫取,在那两秒钟里我感觉到了真正的绝望和恐惧,对生的留恋和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我多么坦诚地惧怕着死亡的来临。
3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西方的哲人倒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中西方人生哲学的分野也在于此。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思考永远不是生活的重点,我们只是艰难的营生,在生存的空隙有些须欢娱借以慰藉自己,重复着吃饭,睡觉,工作,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存,充分顺应了道法自然。
在重复了几十年仍然懵懂之时,死亡自然地来临,孔子教我们把重点放在了“生”,也许明白了生自然就会懂得了死。
我到是更为欣赏西方的辨证观点“未知死,焉知生”。一个人只有认真的思考过死亡,才真正懂得他在这个世上的取舍和所在的位置,只有懂得宇宙之大,世代流转,才会懂得敬畏生命,适时珍惜。
海德格尔说“向死而在”,立足于死亡的大背景上,你看清了人生的局限,你懂得了人类的谦卑,你懂得了在短暂的生命里你真正要追求的自己的价值所在,你懂得放下贪婪和欲望,和身边最亲的同类相互温暖,寻求最本质的爱和力量。
所以当有些国人不理解西方的人们为何放下优越的生活去征服高山,挑战极限,推崇慈善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这些人丰厚的基础物质条件,使得他们早已超越了普通的生存和安全需求,知道了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为了这些他们不惜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4
有人说,在中国,四川人是活得最明白的人群,挣的钱舍得吃、舍得花、舍得呼朋唤友,人情味重。成都的私家车拥有量全国第三,茶馆遍布大街小巷,穷人富人各安其所,互不干扰。四川有句俗语“钱比命长”,人们充分认识了生命的短暂之后,学会了适时享受生活,更懂得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到自己适宜的位置。“少不入川”,进入四川之后,你不是拥有了多么好的物质条件,而是你明白了,你错过了多少生命里的好时光。
有句话说,通往死亡的路有一万多种。你无法预料下一秒钟是否会因为战争,天灾,人祸,意外,疾病而离开,你亦无法预测将来的财富,地位,境遇有何起伏,但你可以以你认为的最好的方式活在这一刻,最好是快乐的笑着,和亲人爱人一起,获取爱的能量,那么死亡也许也就不那么可怕了。也许姥爷的病房里,就是达到了这种唯爱的境界,只是,我们不自知罢了。
而侥幸逃生的郑爷爷,在此间往后,更需要政府和大家的关怀,家人虽然不在了,还有那么多和他同呼吸共命运的人,在浩瀚的人间,大家还可以互相依靠、共同取暖!
你想好要怎样过一生了吗?放下所有的妄念,趁还来得及,爱你想爱!做你想做!珍惜你所有的当下吧!这就是我们谈论死亡的意义所在!
唯愿山河远去,今生亦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