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得在几年前,经常会听到“出名要乘早”,“别人20岁如何如何,你呢”,“谁谁谁又涨工资了,又升职了”曾经的我信以为真。时不时也还是会想起来,扎心了,自己啥时候才能成为别人口中的人。那时,我还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性格,偶尔想起来也还是会焦虑。
后来,年纪稍微大了一点点,大学毕业入了社会以后,虽然没有出名,但是脸皮的厚度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了,渐渐的开始怀疑那些话,“到底他们说的是不是真的有道理”。现在想来,这些话像是旧时社会穿着大长褂,扎着长辫子的游走在新青年运动队伍的中的穷酸举人。
今天我真诚的来吐个槽,也希望我所表达的观点能给你们带来一点希望。
出名不一定要乘早,要学会尊重自己的节奏,欲速则不达。
2
虽然小编还没有到还差很多年才到三十岁,但是前段时间,小编看到一篇刷屏的文章,35岁职场现象,小编印象十分深刻。文中所表达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要做好职业规划,沉淀积累,厚积薄发。职业发展上获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至少精耕细作了10年以上。而那些在职场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往往属于每隔一两年换方向,从来没有在某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下去。当然,除了频繁跳槽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已经在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但这种积累属于重复劳动式的,并没有上升,致使职业发展原地踏步。
那么过了30岁,并不是就一定要开始天天缅怀青春,祭奠理想,混吃等死。刺激好玩的日子在前方,做事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缅怀?
在这里不讨论「出名」这个目标是否正确——否则又要涉及到「什么叫成功」,「每个 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采菊东篱下,算不算成功」哔哩吧啦一堆麻烦的问题。
出名的途径,须加以区分:靠爹靠妈,靠颜值,靠才华,靠努力。
前三个就不说了吧,如果你占其中任何一项,也不会看这篇文章了。 我也属于三不沾的大多数。但是对第四项有些体验——
靠努力出名是不是一定要趁早, 是不是如果20+岁、30+岁时没整出个名堂,之后就也没啥希望了?
显然不是嘛。
贝爷不也是30+岁拍了「荒野求生」才火的。
雷军不也是40+岁创立的小米。
吴刚不也是50+岁,演了二十多年戏之后,才被做成了表情包。大器晚成的事例太多了。
3
你的努力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你不期而遇,你所想要的岁月也会给你,不要急,慢慢来。在职业生涯规划这一块,小编希望以下几点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你的压力和动力都足够吗?
30岁会是一个不容易满足的年纪,尤其当同学和同龄人之间出现一些比较的时候。你甚至可能不愿意参加同学会,因为不想知道谁比自己发展得更好。马众说,这是到了这个年纪才会有的“规划的自觉”,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下形成的强烈的改变欲望。
不甘人后和虚荣心当然是一种进步的动力,但这种被动的动力持续性毕竟有限,职场进取心和生活热情才是让你保持进步的最大推动力。尤其对于30岁时职业发展比较顺利的公司人,这点尤其重要。从外部环境来说,你也要时常确认自己的目标、想法是与公司的整体目标相一致的,“如果你发现自己与公司的目标差太远的话,就要考虑换到一个更符合自己目标的环境中去。”狄巧说。
A、换岗or转行
找到符合兴趣的工作之所以重要,除了能给你在工作中带来愉悦感,也会让你更有责任心。韦玮说,职场的任何选择都是一种赌博,哪怕你可以把风险规避到最小,风险也依然存在。“如果你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走的,那么输了你至少不会懊恼。”在30岁转换职业,也不至于将你前几年的积累全部清空。博世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总监袁效琴在招聘时更倾向于那些有跨部门、跨职能,或海外工作经验的员工,“这些人一般有更宽的知识面,工作能力也更强。”
B、创业
分布在各个一线城市的创业据点中的创业者们几乎都是30岁左右的年纪。在离职以后自己出去创业,几乎已经快要成为这个年纪的公司人中间的一股风潮了。
如果已经想明白商业价值、盈利模式,有了一个比较周全的创业计划,最好再有那么一两个投资人对你的项目感兴趣,那就义无反顾地去做吧,不要怕失败,也不用太担心后果。在韦玮的招聘原则里面,有创业经验会是一个加分项。“创业是一个很好的试错机会,最坏的结果也就是5年之后再回到公司里面工作。而这个时候你已经比那些一直在公司工作的员工们有了更多的历练,也成熟更多。”
C、转往管理岗位
大多数人都会通过读MBA作为从专业技术岗位转往管理岗位的过渡,这也是一个需要承担风险的选择。“从申请开始,到你全职念完MBA的周期基本上需要3至4年,这么长的时间内,你很难去预见之后的经济形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任仕达中国区市场总监孙海宁认为,判断是否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去修读MBA需要考虑三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根据当前全球的经济形势,确定念MBA可能带来的经济成本。其次是根据申请的情况看你能去什么样的学校,它们专长的管理方向是什么,是否符合你对未来工作的预期。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判断好现在的工作是否适合你,以及你将来想要做什么样的工作。”
不过这里有个前提,是你先要考虑清楚自己的兴趣和性格是否真的适合成为管理者。如果你天生是一个不喜欢和人打交道的人,那么不如省下这笔高昂的MBA学费,继续去钻研你的专业领域。
D、平衡工作、家庭和生活
这是更多30岁的职场女性会考虑的问题。结婚、生子、带小孩,家庭正在逐步分散这个年纪的职场女性的注意力。如果你不能狠心放弃事业成为一个全职太太,那么你大概会更希望转去一个相对稳定的后台岗位。不过这不意味着你从此放弃了进入职业的上升通道。
“你可以利用在稳定岗位的机会做一些更长远的规划,去想一想十年以后的职场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韦玮的建议是,在这段时间选择读书等进修的方式,可以为你回到职场积累资本。
在这个时间段,跟女性同事增加交流也是排解生活所带来的焦虑感的有效方法。袁效琴就打算在博世组织类似的女性员工沙龙,“大家互相分享应对生活的经验,你就会发现原来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撑,就会有动力去克服在平衡工作生活所遇到的困难了。”
E、专业领域的深耕
狄巧提供了一个案例。一位有培训管理经验的候选人曾经去面试她所在HR部门的培训管理岗位,目标是希望在做培训管理的同时能够接触些校园招聘的工作。但由于校园招聘的岗位设了专人负责,这位候选人一开始似乎有点不满足,狄巧给她的建议是在培训管理的专业上开辟出更多能做的事情,比如担任培训师、编写培训教材。“后来我再去问她是否还有时间兼职做校园招聘时,她说在培训管理上的东西就已经来不及学了,完全没时间再去做其他的工作。”
当然,成为专家不仅是在专业能力上达到精深就足够了的。袁效琴说,在博世为希望成为专家的员工开设的培训项目中,更重视培养员工的项目管理能力,以及他们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能力。“作为专家,能把专业的东西用更有效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很重要的。”袁效琴说。
出名、有钱、事业、成功、梦想,别管你怎么叫它,一辈子都有机会实现的。早些固然好,但是各有各的造化,晚些机会也不少。别为时间早晚焦虑,没必要。真正重要的,是开始有所行动,是开始退而结网,渊里的鱼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