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冬,京城长安特别寒冷,出现了《春秋》中所说的“雨水冰”,即“凝结的霜封树”。
王维知道,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树稼”。俗语说:“树稼,达官怕。”
果然,噩耗很快传来:十一月二十一日(742年1月5日),宁王李宪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王维与宁王李宪交好多年,有诗《息夫人》为证。(参见“禅说王维”之十三)
在此之前,公元726年,与关系最为密切的岐王李范,已经作古。
这似乎预示着“盛唐王子的‘超级乐队’即将谢幕”,王维悲恸不已......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是,唐玄宗的反应异常“剧烈”:
李隆基得知死讯,号啕痛哭不已;次日,下诏追谥其为“让皇帝”。
何为“让皇帝”?
王维错愕不已:这是明确昭告天下,李宪是“主动让出皇位的‘皇帝’”!
其中奥秘,王维当然清楚。
我们不妨从李宪的“经历”来寻找答案。
李宪,本名李成器,为唐睿宗李旦的长子。
文明元年(684),唐睿宗即位,册立六岁的李成器为皇太子。天授元年(690)武周建立,武则天称帝,李旦被降为皇嗣,李成器的“皇太子”身份同时被废。
景龙四年(710)六月,身为临淄王的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之变”,拥立李旦再次登基,复为唐睿宗。
崇尚“清静无为”的李旦,自重新登基那一刻,就因为选立“皇位继承人”,陷入“两难”难以解脱:
李成器是嫡长子,属于“顺位第一人选”,但是资历浅显,难以服众;平王李隆基,虽然是第三子,但却有讨平“韦氏安乐公主”的大功,且手握重兵,呼声正隆......
唐睿宗左思右想,久久难定。
正在焦虑时刻,李成器主动提出辞让:“太平时期,储君可以嫡长子为先;国难之时,就应归于有功。臣斗胆以死请求,不要立我为储君。”
唐睿宗终于心安了,在征求了诸位重臣的意见后,决定立李隆基为太子。
谁知李隆基得知后,又以李成器是长兄,固辞不受。
有来有往,兄弟俩都“高风亮节”,这事就好办了。
结果,想必诸君都知道了:三子李隆基被立为太子。
先天元年(712)八月,李旦禅位于太子李隆基,退为太上皇。
先天二年(713)七月,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剪灭“太平公主党羽”,赐死太平公主。
李旦遂下诏:正式归政于皇帝,退居百福殿,颐养天年。
此是李旦一生之中第三次“让皇位”,史上绝无仅有。
公元713年十二月,踌躇满志的李隆基,改年号为“开元”。
作为父亲,李旦欣喜地看到:
李隆基找人做了一床巨大的被子,和一个超长的枕头。兄弟五人睡觉时,就枕一个枕头,共盖一床被子。此所谓“食则同桌,寝则同床”。
这样的兄弟情义,又怎会发生同室操戈的事?
唐睿宗李旦倍感欣慰。
唐睿宗李旦共有子6人。除六子李隆悌早薨外,其余五子全部成人,并得善终。其中三子李隆基,即皇帝位。
长子李宪(李成器),追谥“让皇帝”;二子李捴(李成义),追谥“惠庄太子”;四子李范(李隆范),追谥“惠文太子”;五子李业(李隆业),追谥“惠宣太子”。
说实在的,唐玄宗李隆基,对长兄李宪,内心始终充满感激。私下场合,每有李宪在场,皆自称隆基。
作为嫡长子,李宪的“主动禅让”,确定了他们“兄弟和睦”的基调。
以后的日子,以李宪为首,四个兄弟都遵守一个准则:勿谈国事。
他们都很默契地选择了远离“权力”,只负责享受生活,从不过问朝堂上的任何事。即使李隆基不小心聊到朝堂之事,他们也会适时地转移话题。
下面这幅《五王醉归图》,作者是元代著名画家任仁发。此画以唐玄宗兄弟宴饮游猎为题材,描绘了唐朝临淄王李隆基、宋王李宪、申王李成礼、岐王李范、薛王李业宴罢醉归的情景,画面洋溢着“兄弟和谐”之情。
李隆基登皇位之前,与几位兄弟共同居住在兴庆坊的“五王宅”里。
开元二年(714),李宪跟三个弟弟一起上疏,申请将“五王宅”改成离宫。理由是,李隆基曾经住过,此是“龙兴”之地,大吉。
李隆基自然欣喜异常,命人将其改造成兴庆宫,并在那里建了两座楼。
一座名曰“勤政务本楼”,旨在表明心迹:“我李隆基幸得兄长恭让,兄弟支持,必当勤于朝政,才不负各位所托。”
一座名曰“花萼相辉楼”。“花萼相辉”,取自《诗经》:“棠棣之华,鄂不韡[ wěi ]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萼,即花托,花朵最外面一圈绿色小片。这里的意思是说:棠梨花,花复萼,萼承花,恰如兄弟之间的情谊,相互辉映。世上友情,最亲的莫过于兄弟。
盛唐时代,“花萼相辉楼”位列四大名楼之前(即江西滕王阁、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山西的鹳雀楼),统称为“天下五大名楼”。
据说,在当时,这里是长安城内大型娱乐活动的文化艺术中心,享有“天下第一名楼”的美誉。
遗憾的是,“安史之乱”后的战火,将这座名楼摧毁殆尽,以致于后世很少有人,知晓“天下第一名楼”究竟何指,可谓“群龙无首”。
据说,李隆基在兴庆宫的周围,为几个兄弟重新盖了王府,与他们成了实打实的邻居。
每次回到兴庆宫,唐玄宗最喜欢干的事,就是站在“花萼相辉楼”上,倾听兄弟家里传来的“人间烟火”声。
史料记载,李隆基的几个兄弟,均有艺术天赋。唐玄宗最拿手的乐器是打羯鼓,大哥宁王李宪擅长吹笛。
在代国长公主李华神道碑上,记述这样一则故事:
武则天天授元年(690),改唐为周,立号为圣神皇帝。登基典礼结束后,于明堂大宴群臣。被降为皇嗣的李旦,“精心”导演了一台文艺演出,主要演员就是自己的子女。年仅五岁的李范首先出场:“祝愿神圣神皇万岁,孙子成行!”然后头戴大面,手执兵器,演了一出《兰陵王》。接着出场的,是时年六岁的李隆基。他男扮女装,打着羯鼓,舞了一曲《长命女》。长子李成器,也只有十二岁,吹着笛子“惊艳登场”,一曲《安公子》犹如天籁......
李华是李隆基的二妹,所记内容真实不虚。
有基于此,所以说啊,更多的时候,李隆基是吩咐备一些酒菜,召集几个兄弟到“花萼相辉楼”,举杯畅饮,吟诗作乐,击鼓吹笛,来上一场即兴音乐会。
即便有唐玄宗参加“演出”,长子李范,无一例外地担当这支“超级乐队”队长。
王维深谙乐理,又弹得一手好琵琶,所以,也曾应邀即兴演奏,君臣同乐......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四子齐王李元吉。事后,李世民被立太子,两个月后即皇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百余年来,血腥的“玄武门之变”,始终是唐王朝皇族成员,心中永远的“隐痛”。
令唐睿宗欣慰的是:长子李成器主动辞让,使这场“权力交接”平稳且温馨,堪称千年历史中的一股罕见“清流”。
唉,千古兄弟情!
二十多年前,年仅十七岁的王维,重阳节登高,写下了千古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年逾不惑的王维异常伤感:如今,岐王李范走了、宁王李宪也走了,五兄弟中,惟余善击羯鼓的李隆基,这支盛唐“超级乐队”即将谢幕,徒唤奈何!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如今,又、又少了一人!
唉,兄弟......
(未完待续)
(文中配图,除署名外,来自网络。若有不妥,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