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功夫
《传习录》的这一则写得好,原文是:“萧惠问:‘己私难克。奈何?’先生曰:‘将汝己私来替汝克。’又曰:‘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萧惠曰:‘惠亦颇有为己之心。不知缘何不能克己?’先生曰:‘且说汝有为己之心是如何。’惠良久曰:‘惠亦一心要做好人。便自谓颇有为己之心。今思之,看来亦只是为得个躯壳的己。不曾为个真己。’先生曰:‘真己何曾离着躯壳?恐汝连那躯壳的己也不曾为。且道汝所谓躯壳的己,岂不是耳目囗鼻四肢?’惠曰:‘正是为此,目便要色,耳便要声,口便要味,四肢便要逸乐,所以不能克。’先生曰:‘美色令人目盲。美声令人耳聋。美味令人囗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这都是害汝耳目囗鼻四肢的。岂得是为汝耳目囗鼻四肢?若为着耳目囗鼻四肢时,便须思量耳如何听,目如何视,囗如何言,四肢如何动。必须非礼勿视听言动,方才成得个耳目囗鼻四肢。这个才是为着耳目囗鼻四肢。汝今终日向外驰求,为名为利这都是为着躯壳外面的物事。汝若为着耳目囗鼻四肢,要非礼勿视听言动时,岂是汝之耳目囗鼻四肢自能勿视听言动?须由汝心。这视听言动,皆是汝心。汝心之视发窍于目。汝心之听发窍于耳。汝心之言发窍于囗。汝心之动发窍于四肢。若无汝心,便无耳目囗鼻。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这性之生理,发在目便会视。发在耳便会听。发在囗便会言。发在四肢便会动。都只是那天理发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这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原无非礼。这个便是汝之真己。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若无真己,便无躯壳。真是有之即生,无之即死。汝若真为那个躯壳的己,必须用着这个真己。便须常常保守着这个真己的本体。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惟恐亏损了他一些。才有一毫非礼萌动,便如刀割,如针刺。忍耐不过。必须去了刀,拔了针。这才是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汝今正是认贼作子。缘何却说有为己之心,不能克己?’”
大致意思是:
萧惠问:“我很难克制自己的私欲,怎么办?”
王阳明说:“把你的私欲说给我听,我来帮你克制它。”还说:“人先要有进取的心思,这样才能克服私欲;只有克制了私欲,才能成就自己。”
萧惠问:“我也很有进取心的。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克制私欲。”
王阳明说道:“先说说你的进取心吧!”
萧惠过了一会,说道:“我也很想做一个好人,自己认为还是有进取心的。今天想一想,看来也不过是为了物欲的躯壳,并不曾为了真实的内心。”
王阳明说道:“真实的内心什么时候离开躯壳了?只怕是你的行为,就连你自己的躯壳,也没带来什么好处吧!你说的躯壳,不就是耳朵、眼睛、嘴巴、鼻子和四肢(五官四肢)吗?”
萧惠说:“就是这个意思。眼睛要看漂亮的颜色。耳朵要听动听的声音,嘴巴要尝美味。四肢要到处去玩耍,所以不能克制。”
王阳明说道:“漂亮的颜色会让人看花眼,好听的声音震耳发聩,美味让人味觉迟钝,骑着马打猎让人发狂,这都对你的五官四肢有害;怎么会是对五官四肢有好处呢?要真替五官四肢着想,那就要想一想耳怎样听;眼睛怎样看,嘴怎样说话,四肢怎样行动。不符合礼的都不能看、听、说、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才是很好地使用了五官四肢。这才是替五官四肢着想。你今天,整日向身外之物求索,为名为利:这些都是为了躯壳以外的事物。
“你真为五官四肢考虑,希望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时,这些勿视、勿听、勿言、勿动,难道是你的五官四肢能够自己做到?必须从你的内心出发,视、听、言、动都是你的心。你内心里看的意识将诀窍送到了眼睛那里,将听的诀窍送到了耳朵那里,将说话的诀窍送到了嘴巴那里,将运动的诀窍送到了四肢那里。要是没有你的心,就没有五官四肢。
“你的心,也不是那团血肉。如果是那团血肉,死了的人,那团血肉还在,为什么不能看、听、说话、行动。真正的心,就是那个能让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四肢动起来的东西,这个就是人的根本(便是性),就是天理。有了这个性,才产生了生理上的性情(性之生理),这就叫做仁。性之生理体现在眼睛就是会看;体现在耳朵就是会听;体现在嘴巴就是会说话,体现在四肢就是会行动。这些也都是从天理那里来的。也无非是礼:这就是你的真正的自己(真己),是生命的主宰。要是没有真己,就没有躯壳。
“有真己就能生,没有就死了。你如果真为自己的身体考虑,就必须用好这个真己,必须时时刻刻守住这真己的实质。对没有看到的倍加戒备谨慎,对没有听到倍加提防,生怕对真己有所损伤。只要发现有一丝一毫的、不符合礼的萌动,就感觉到刀子在割肉,钢针在刺骨,怎么都受不了,必须扒开刀子,拔出钢针:这样才是有替自己考虑的心思,这样才能克制私欲。你现在这样做犹如把强盗认作儿子,怎么能说是在替自己考虑,怎么能说只不过是不能克制私欲!”
这段谈话的精髓在从“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到“若无真己,便无躯壳”的这一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十分形象具体的、关键性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一个层次:天理、礼、心和性,也就是真己;
第二个层次:性之生理,也就是“仁”
第三个层次:耳、目、囗、鼻、四肢,
第一个层次很不好理解,五样东西好像只是提法不同,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也就是:天理==礼==心==性==真己。
天理一词并不陌生,但不好解释,说是自然规律,也不太妥当。暂且说是信仰吧。
礼如果要提升到信仰的高度,那就应该是社会的人文精神,这是足可以和信仰比肩的。
心,就是人心,是信仰和人文精神的承载者。
性,就是人的本性,是人心向外的一面,本性的进一步发挥使天理、礼和心得以展现出来。
真己是思想的真实性,也就是天理、礼和心结合起来的思想是真实可靠的,符合这一思想的想法、观点、理论就是真理。
如此,整篇文章就好理解了。
一时之念,不知对不对,权且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