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隋唐公园。看到一对年轻的夫妻带着一对姐弟玩得很开心。姐姐很会照顾弟弟,给弟弟捡漂亮的树叶、雪白的小石子,变魔术似得拿出新玩具,逗得一岁多的小弟弟,一直“咯咯咯”地笑个不停。突然,听到“咚”的一声,接着是一阵“哇哇”大哭。年轻的妈妈赶紧跑过去抱过摔倒的弟弟,心疼地问“疼不疼”,小女孩低着头,像犯错一样,小声地嘟囔着:“对不起”、“我没碰到他”。妈妈可能是哄着小弟弟,没能听到小姐姐的话吧,没有回应老大。这个时候,爸爸也走过来,看小弟弟是否有碰到。小女孩的头低的更厉害,几乎快要埋进蹲着的膝盖中。小弟弟的哭声在年轻父母的安慰下渐渐平息。小弟弟又开始没事儿一样围着姐姐玩儿。整个过程小女孩的表现,没有得到父母的眷顾。过了会儿,一家四口准备离开。小弟弟伸出胳膊,妈妈抱起孩子,小女孩也要求爸爸抱。爸爸看着小女孩说,这么大了,跟爸快一样高了,还要抱啊!小女孩坚持了会儿,还是妥协了。
看着他们一家人,我突然想到小时候的一些经历。我和姐姐相差一岁多些,两个人玩的多,发生矛盾的几率也多。往往是我有委屈,或者有未被满足的要求,就以大哭为武器,搬来“救兵”——妈妈放下手里的活力,劈头盖脸把姐姐训斥一顿,若是被脾气暴躁爸爸听到了,拿起东西朝着姐姐就打。结果呢?我从很小就知道,如何利用父母,在姐姐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过,也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父母不再的时候,我尽可能的乖,避免遭到姐姐恶意报复。姐姐也会在父母不再的场合,肆意地欺负我。姐妹俩关系一直不好。
等到成年后,我才慢慢明白了跟姐姐关系不很融洽的原因。因为父母没能处理好跟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在老二受伤或者大哭的时候,不分缘由的判定谁对谁错,并介入他们之间的纠纷,就可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阴影: 一个孩子认为: 妈妈是爱我的,会保护我的;另一个孩子会认为,妈妈只会袒护那个爱哭的捣乱鬼。即使真的是自己错了,如果父母不给他解释的机会,孩子可能会非常的委屈,自责,继而产生一个错觉,妈妈不爱我,不理解我。
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怎么做,比较能顾及到两个孩子的情绪呢?
做父母的,首先要放下自己的评判。不管发生什么事,在没有了解情况下,不随意批评和袒护任何一个孩子。比如那位妈妈,抱起摔倒在地上的小孩子,安抚孩子的同时,可以温和的问姐姐: “发生什么事了?”让姐姐和弟弟看到父母愿意听到事情的缘由,也让孩子学会如何表达。
当姐姐讲了事情的经过后,两个孩子的情绪一般都会平复很多。这个时候,妈妈可以说出姐姐的心情,比如说,你看到弟弟摔倒,你也很担心他有没有受伤,会不会很疼。或问问姐姐,你如果妈妈不在家,你会怎么办?让姐姐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孩子的思考,也融洽姐妹(弟)两个人的关系。只顾及一个孩子的感受,很容易冷了另一个孩子的心。
做父母的,要始终相信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纯洁,善良和美好的。只不过,他们还没有学会用更好的方式去表达。这样的话,父母的情绪会更稳定,会让孩子更安全,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