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刚刚进入职场,人生中第一次面试,是一家猎头公司。面试内容很简单,让我们用四个小时,在全国范围内,找到一个适合银行副行长职位的人才。我虽然对这次面试做足了准备,但面对突如其来的“实战演习”还是让我慌了手脚。四个小时后,我除了在网上查到一些基本没用的信息之外,一无所获。而跟我一起面试的几位,都拿着厚厚一叠资料,走到面试官前。
从那以后,我明白一个道理——信息获取的能力,是你在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因素。
“间谍思维”是信息获取的最佳途径
说起间谍,你一定会想到“刺杀、暗算、007”甚至是“香车、美女”这些字眼。
没错,影视剧中往往会把间谍塑造成这种形象,但事实上,间谍的核心工作只有一个——信息获取
间谍拥有一整套完善、精准的获取信息方式,这也是世界各国的情报组织赖以生存的关键之一,这套方式,就被称为“间谍思维”。
间谍思维不仅仅能够用于战争,更不单单适用于特工。其底层逻辑,是通过获取重要信息而获得更多竞争优势。如果能够将间谍思维运用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必定会对我们的带来重要影响。
本文就将带领大家,从以下三个方面,学习如何利用间谍思维,打赢属于我们的信息战:
如何找到核心信息的目标人物,并与他建立联系?
如何让目标任务告诉你想知道的事情?
如何确保你获得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
01
如何找到核心信息的目标人物,并与他建立联系?
所有信息的节点都是以人为单位的,所以,找人,是信息获取的第一步。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掌握核心信息的人是谁,我们该怎么去找呢?
以我的例子来说,要找到适合银行副行长的人选,对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在我的朋友圈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人。
这里就要提出一个叫做“六度分隔”的理论。
“六度分隔”是美国微软(143.370,-0.86%)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邓肯瓦茨教授提出的理论。
所谓“六度分隔”,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互不相识的两个人,平均只需要六个中间人就能够建立起联系。
这个理论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1. 寻找目标人物,不一定直接从该人物本身入手,可以从跟他相关的人开始寻找。
2. 不必担心大海捞针的困境,找对关键的六个人,就能确定目标人物的信息。
利用这个思维,再来复盘寻找银行副行长这个案子。我发现,办法其实就在眼前,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在人民大学学习金融管理,而他的老师里面,一定有人认识能够胜任这个职位的人选。
你看,可能不用六个人,我就能获取这个关键信息。
所以说,面对找不到核心信息持有人这个难题的时候,不需要过度的担心,如今的世界已经进入超链接的时代,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半径,正在逐步缩短。
就在写作本文的同时,查到一个资料,六度分隔理论经由互联网的加速,已经缩短到了三点五度,可见,要找到一个关键信息人,根本不是难事。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是经常处在信息短缺的困境中呢?问题的核心是,如何跟这个关键信息人取得联系。
比如,你想知道客户对你的提案是否感兴趣;面试官是考虑把职位给你;暗恋的女孩儿对你是不是有意思等等。
可是,你总不可能直接给客户打电话询问,直接想面试官讨要结果,直接让暗恋的女孩做出承诺。这个时候,我们已经知道的掌握核心信息的关键信息人,接下来,就是如何跟这个人建立联系。
这里介绍一种“鱼钩法则”,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
所谓“鱼钩法则”,就是在跟关键信息人见面的时候,通过放鱼钩的方法造成三个结果
1.初次见面让对方对你印象深刻;2.跟对方建立联系;3.创造持续见面的机会。
再举一个我的例子:
有一次,我需要跟一个导演取得联系,了解他手中一个项目的运作情况,但我既没有这个导演的联系方式,又不知道该去哪里找他,简单来说,我只知道这个导演的名字。怎么办?当时我无意中利用了“鱼钩法则”这个办法,成功获取了信息,并且跟导演成为朋友。
第一步:我在这个导演的微博上查到他会出席另外一个导演的电影发布会,但是,这是一个小型发布会,需要内部门票才能入场。于是,我利用六度分割理论,连续找了三个朋友,就搞定了一张内部门票。为了跟这个导演有近距离的接触,我还提前跟负责场地的人询问了导演的座位,选定了一个距离导演最近的位置入座。就这样,在发布会结束以后,我第一时间跟这个导演取得了联系。
第二步:有了见面机会,我当然不能直接询问他的项目情况,而应该先跟他建立联系。那么,我如何让导演把他的微信号给我呢?我做了一些功课,发现这个导演第一部作品曾经参加了重庆的一个民间电影展,巧的是,我在北京读电影制作的时候,毕业作品也参加了那个影展。当天,跟这个导演聊天的人很多,而我就从这个话题入手跟导演聊天,果然,他立刻就被我吸引,邀请我去休息室,我们有了一次单独聊天的机会,并且互留了微信。
第三步:既然取得了联系,就要保持持续联系。但是这种持续的联系绝对不能止于寒暄和过节祝福,一定要策划持续见面的事件,也就是想办法设计一个彼此需要持续联系的理由。于是,我联系到当时主办重庆影展的老师,发现他刚好在北京,并了解到,那个影展因为种种原因停办了。于是,我提议,想要帮助老师恢复这个民间影展,并且约了那个导演和老师见面。借着这个事,我跟那个导演成了真正的朋友,甚至是共同的战友。
在后面的几年里,我们果然将这个影展恢复,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
你看,我跟这个导演认识的过程,其实就是利用了鱼钩法则的三步法:通过参加活动创造见面的理由,见面通过展示对方昂兴趣的事情,建立彼此的联系,然后在借此设计后续见面的理由。
做到这三步,我们就能与核心信息人建立联系了。可是,我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我要获取的信息还没有获得,虽然我跟导演成为朋友,但我依然没有办法直接询问他的项目紧张情况。
这时,就要用到间谍技能的第二招:策略性诱导。
02
如何让目标任务告诉你想知道的事情?
所谓策略性诱导,就是要避免直接问对方要答案,而是要让对方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侧面提供信息,而你用通过对信息的碎片化拼接,推导出你想要的信息。
这个办法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总结起来就是“旁敲侧击”四个字。具体方法也因人而异,相信大家都会使用。
在这里想强调的是,旁敲侧击出来的信息,往往都是碎片化的,而且很多事并不是从一个人嘴里问出来的,甚至会出现相互矛盾信息,这种情况下,就要考验我们对信息的整合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旁敲侧击法,来完善信息的能力。
继续说我上面的例子:
为了获取导演项目的紧张情况,我采用多角度策略性诱导的方式。
l我先是通过跟导演的谈话,旁敲侧击的了解到他最近正在忙碌奔波在上海、北京和江苏盐城这几个地方,其中江苏盐城引起了我的注意。
l 接着,我从一个江苏盐城的网友那里,得知江苏盐城有一座新四军纪念馆,并且最近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纪念活动;
l 我立刻赶到盐城,从纪念馆工作人员那里,得到一份纪念活动的详细时间表;
l 又从我入住的纪念馆附近的一个饭店服务员那里,得知最近有不少名人频繁入住,其中就有那个导演;
l 接着我又通过这个盐城网友,找到一个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朋友,得知政府最近要拍摄一部关于新四军的电视剧。
期间还有许多细枝末节的信息不再赘述。总之,我通过这些零碎的信息,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答案:这个导演正在为盐城政府制作一部关于新四军题材的电视剧,并且推测出这个项目已经进展到了哪一步。
你看,通过对信息的追索和拼凑,我就能掌握所需的核心信息。信息是流动的,是网络化的,只要你能够提前设计好追索的路线,并且通过诱导性的提问,对信息进行整合和梳理,理论上,你可以获取任何你想获取的信息。
但是,推论毕竟是推论,通过策略性诱导得到的答案如何进行有效验证呢?下面,我们来谈谈如何确保你获得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
03
如何确保你获得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
优秀的间谍都有自己的“线人系统”,所谓线人,就是愿意持续地给你提供线相关信息的人。
相信大家都看过警匪电影,里面的许多警察都有属于自己的线人,而侦破案件的关键信息,很有可能是这些线人提供的。
如果没有线人,你不可能第一时间知道事情的进展,即便你通过旁敲侧击获得了消息,也有可能是滞后的信息。
建立线人系统最大的好处,就是保证自己所获取的信息是最新的、最快的。并且,在你整合完信息之后,可以通过线人系统,进行反馈,反复验证信息的可靠性。
那么,该如何寻找的适合自己的线人呢?
看看我上面的例子,你会发现,我利用了许多基层的工作人员来获取信息。
事实上,一线基层人物,往往是最合适的线人人选,许多警匪片里的线人,也大多是街头的混混、不起眼的门卫、保洁阿姨等等。这些职位看似不重要,但是掌握着至关重要的信息。
和这些人交往要掌握两个要点:
第一:慷慨。
你永远不知道线人会给你什么消息,事实上他们所带来的信息是你意想不到的。人都有亏欠心理,你付出的越多,他们带给你的信息就越有价值。其实慷慨的核心,不是你为线人付出了多少,而是你愿意为信息付出多少,或者说,在你心里,这个信息有多重要。
我在追索那个导演项目的信息中,八成的钱都花在了跟基层工作人员沟通上,我会以赠送随手礼品、请吃饭、喝茶等办法,跟他们交流、沟通,当然,必要的时候,可以直接付钱。
第二:信任。
如果是长期的线人关系,一定要给与对方信任,这就要求你在获取信息之后,不能把线人暴露,更不能让这个信息的泄露造成重要的影响。这样,线人就会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而他也会乐于跟你长期合作。
总结一下:
灵活的运营“间谍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获取关键的信息,从而增加我们的竞争力。
首先,我们要找寻拥有核心信息的关键人物,利用“鱼钩法则”设计初次见面、建立联系和保持持续联系的理由,来跟目标人物建立连接。
其实,通过策略性诱导的方式,设计看似无关的问题,并从碎片化的答案中,拼接处完成的信息。
最后,建立线人系统,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反向验证,并在第一时间更新信息。
注:文章来自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即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