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六,天气有点冷,一返上周的升温,这种冷暖空气的冲撞,充满着春天的力量!因为周六我和女儿都没课,我的脚步又情不自禁地迈向了书店。又因为天冷,风又有点大,今天没带女儿去。
进了书店的门,我就又回归到孩子的状态,有点像看见了棒棒糖,便走不动的孩子……忘了自己来书店干嘛的。本来是想给女儿买卷子的。
我给自己挑了一本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如若说28岁之前叫青年的话,那我想,我离这个称呼有些遥远了。但我觉得自己28岁之前还不够努力,我想今天再读这本书也不晚。
我还给自己给挑了一本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说到汪曾祺,还是高中时学的一篇课文《胡同文化》,让我第一次知道了这位作家——被世人称之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这是教材在吸引着读者,还是读者在追寻着作者,已不再重要。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 我想老先生的本意肯定不是想贬低任何一本教材,他是想让为师者科学地活用教材,让为学者努力深入地学习教材,从而得以延伸拓展,至之达境。
就像现在学生所学的部编版语文,篇篇都是好例子。我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可不能浪费了这些好例子。孩子们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之后,我们推荐了课外书《雷锋的故事》。我还和孩子们说,老师额外附赠推荐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让家长同意他们在家看一次电影。我想这些优秀的电影,也能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章的主人公吧!让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到雷锋不仅仅就指这一个人了,而是一种精神,一种群像。雷锋叔叔牺牲以后,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学雷锋的队伍中来。雷锋精神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遍地开花。这正能量的种子悄悄种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孩子们学习了《千人糕》之后,也许浅浅地懂了一些人类合作才能达到的,现在的物质、精神的富足。孩子们可能对于食物的来源会更加有兴趣。我想着就给他们推荐央视出品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三季呢!每一季,我都怀着恭敬之心,认真地看过。我在直播课时,也给孩子们简单地介绍过,一定要注意看里面的解说,文字本身赋予了纪录片更深层次的魅力。小小的二年级学生也许还不太懂,但能从中默默感知中华文化的莫大魅力,亦是不错的!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想要禁止孩子们完全不看电视、电脑、手机,估计很难,导之以行吧!完成学习任务,课外阅读之余,看看纪录片,总比刷小视频强。
上周,我还给学生们推荐了本学期的阅读篇目——《窗边的小豆豆》,虽然书里有小豆豆刚上学时的故事,但是我历来的习惯都是二年级推荐给学生,想等学生稍稍懂事一些之后再看这本书,会更清晰——哪些事是该做的,哪些是事不能像变化之前的小豆豆学习的。这本黑柳彻子的著作,温暖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愿这份温暖能继续传承下去!
可能推荐的时机不是最重要的吧!重要的是孩子们都在阅读了!诗人惠特曼曾这样说过:“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每次我给自己买书,也会给女儿买。家里的童话书,她都喜欢。这次我给她挑了本任溶溶的《没头脑和不高兴》和法布尔《昆虫记》。我猜着,《没头脑和不高兴》,她一定会爱不释手。《昆虫记》我知道有些早,一般都是三年级才推荐给学生看的。现在只让她看看那些图片也好,若她愿意,读读文字也可以,因为她怕极了虫子,各种虫子都怕!其实,我也怕虫子!我也翻翻吧!有点不敢!
晚上,和女儿一起洗澡,头发没吹干的时候,她说我的头发像家里的那盆多肉——钱串串。我又纠结了,是好久没打理头发了,是继续养长呢?还是剪呢?凌乱了!
愿你,我,他,都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