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广稷农耕博物馆散记
苏怀亮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人们在不断地创造着新的物质财富,各种新奇的东西层出不穷。人类在追逐时尚的时候,充满了弃旧图新的热情,大有数典忘祖的趋势,以至使许许多多费尽心血和智慧而创造的工具和家什遭到了遗弃甚至是毁灭。许多祖祖辈辈靠手传心授、锲而不舍学到的精湛手艺被现代化的机械所取代。这些东西,在当时看来并不怎么重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回过头来看,它们的价值是不可以金钱计的。无论是新旧石器时代的简单石器、殷商时期的青铜器也好,还是唐代的丝绸、宋代的瓷器、明清的木器也罢,其价值不在于物质本身,而是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这些东西记录了人类所走过的漫漫征程,体现着祖先智慧的灵光,启迪着我们创造的灵感。
基于这一理念,2008年夏天,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泊江海子镇在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委“结构转型、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又极具前瞻性的决策:在原乡政府的旧址上,建一座鄂尔多斯地区唯一的“广稷农耕博物馆”。
建造农耕博物馆的主旨就是为了留住一段历史,再现流逝的岁月,传承农耕文化的血脉;就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之一角,开创文化产业之一项。
泊江海子镇位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西50公里,东与东胜区罕台镇毗邻,南与伊金霍洛旗接壤,西与杭锦旗相连,北临达拉特旗,109国道横穿东西,乌泊旅游线纵贯南北。全镇总现积1051平方公理。
2006年撤村并村后全镇共并为11个村。全镇总人口22953人,现有耕地9.8万亩(其中水地2.6万亩),林地38万亩,人工草场22万亩,改良草场50万亩,森林覆盖率35%,植被覆盖率85%。
2008年,全镇财政税收入完成2504万元,固定资产投入完成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00元。
近年来。泊江海子镇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工业经济进展有序,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宏业集团漫赖刨花板厂的生产逆向拉动林沙产业发展,工业经济逐步走向有序发展。投资420万元完成鄂尔多斯折家梁活畜交易市场的建设,完成了漫赖高标准养殖小区德鑫养殖场建设,落实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种草4万亩,完成退牧还草作业设计12万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镇村面貌明显改观。按照泊江海子镇总体规划,圆满完成了农牧民综合培训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泊江海子镇供暖站的建设工作;完成新镇区绿化8.8万平方米;投资395万元建设鄂尔多斯广稷农耕博物馆;投资277万元,完成了四条共32公里的沙石路建设。同时,结合“创卫”工作深入开展镇村环境卫生整治,不断加大对环境卫生、镇容镇貌、主要道路两侧整治力度,镇村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镇村面貌明显改观,成为东胜区的绿色大镇。
农博馆是一座全面展示中国北方农耕文化历的主题博物馆,馆内所收藏物品的使用范围基本上涵盖了中国长江以北广大农村地区。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目前唯一的一座农耕博物馆。
农博馆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已投资800万元。从民间收集馆藏文物2500余件,展出1800余件。所收藏和展出的物品大部分为木器、石器,辅之以铁器、铜器、瓷器。时间上至汉代,下至上个世纪70年代末。
当你沿着109国道进入泊江海子镇的时候,在路的北边你会看到一处与周围建筑迥然不同的建筑,一条不长的水泥路,路两边是比较宽阔的广场,广场东西两侧各有一排红瓦溜顶、土黄色围墙、大红的木制花棂子满面门窗的房子,颇有些古色古香的味道。广场的正北是三开式仿古大门,也是红瓦溜顶,黄漆刷柱,高大而气派,仿佛古代的侯门深宅大院。大院内树冠高耸,这一组建筑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格外鲜艳,引人注目。正中大门的横楣上是由内蒙古自治区著名书法家康庄先生题写的金光闪闪的大字:鄂尔多斯广稷农耕博物馆。
进入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尊站立在大理石基座上的神农氏棕色铜雕,神农氏宽衣广袖,怀抱一扎稻谷,目视前方,神情高古,望之不由地令人肃然起敬。
农博馆院内分布着不同的展台、展厅。右侧是体验区,设有石碾和石磨,大、小木制独轮车,还有几样现代小型农机具,游客可以动手推碾子拉磨,可以试用独轮车,看你的臂力和平衡力如何。最有意思的是中间那一盘用花岗岩制作的象棋,每一个棋子直径约四十厘米,厚度约十五厘米,重量达45公斤,游客若有兴趣杀一盘,必然会累得浑身冒汗。
体验区正北就是农博馆的核心区域——展厅,从入口进去是一个大厅,正面墙壁上是农博馆的有关说明文字和示意图。走过大厅便进入第一个展厅,展厅陈列的是当地出土的汉代陶罐和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使用的度量衡器以及古代铜币、银元、现代人民币和各种粮票、布票、棉花票。看到这些让人想起那个物质极端匮乏的时代。然后向左拐,是一段走廊,走廊尽头再向左拐则是长长的一溜小展厅,有老油坊、铁匠铺、木匠铺、毡匠、绳匠、口袋匠、豆腐作坊、婚嫁新房、各种农具、生活用具等20多个展厅。
展厅是在原有的乡政府办公室的基础上改建的,根据房间的大小摆放不同的物件。这些物件都是从乡下农民家里收购回来的,由于那些农具尤其是那些生活用具、工具已经在生活中被淘汰多年,大都比较老旧甚至破损。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些东西还没有被扔掉,还被老乡有意无意地保存着,否则,好些东西已经再也无法见到,再也无法复制了。
据镇领导介绍,收集这些东西,他们是花费了大力气、下了大工夫的。他们动员全体乡镇干部,以责任到人的方式,深入到本地各家各户甚至周边地区进行收集,广大干部对此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艰苦的劳动,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每当我们收集到一件已经很难找到的用品的时候,我们感到非常的激动。我们知道,这不是一般的物品收集,这是一次几近于文物的抢救,一次对农耕文化的梳理和抢救。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我们的收获是喜人的。”镇党委书记刘翘儒有些激动地说。
正如农博馆大门两侧的楹联说的那样:千年农耕文明之真实画卷,一个时代乡村之鲜活图景。为了使参观者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农博馆不仅仅是物件的展示,他们还别出心裁地请雕塑家制作了相应的人物,比如正在打铁的铁匠,正在做活儿的木匠、毡匠、口袋匠,做豆腐的师傅等,人物栩栩如生,看后令人难忘。
为了增加农博馆的文化氛围,每一个展厅的门口都有一副相应的楹联,撰写楹联的人可谓手笔不凡,例如:曲尺能成方圆器,直线造就栋梁材(木匠铺),炉火上升冲霄汉,锤声远闻震乾坤(铁匠铺),甩打弹拨万缕银丝成云絮,铺卷揉搓一方毡席暖人心(毡匠铺),制牛羊马革随君行走,取虎豹狼皮伴尔寢居(皮匠),一年光景生成稻粱菽稷,两块石头磨出苦辣酸甜(碾磨坊),锹镐镢头犁耧作杖耕耘岁月,叉耙连枷锄镰器具收获人生(农具),百家姓三字经鸿蒙初启,万卷书一真理大义长存。(乡村私塾),坛坛罐罐无非油盐酱醋,碗碗盆盆关乎苦乐悲欣(器皿展厅),一丝一缕饱含艰辛劳苦,一针一线寄托江海深情(服饰展厅)。楹联撰写得恰如其分,读后实在是一种艺术享受。楹联采用烫刻的方法刻在木板上,也是颇有新意的创造。
走过这一溜长长的展厅,再向左拐,又进入了一个大厅,这个大厅陈列的是五谷样本和现代的农机模型以及农产品的深加工产品,如酱油、醋、酒等。这个现代的展厅也是出口,所有的展厅排列呈∩字型,走过这大半圈,你就仿佛走过了一段悠久的农耕岁月,穿越了一段漫长的时空隧道,你会情不自禁地感慨良久。
我们感慨:一个乡镇,在着力抓好发展经济的同时,能有如此的眼光和见识,独辟蹊径地建立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农博馆,把保护农耕文化遗产和发展文化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思路和作为就是我们党对干部所要求和希望的。
我们感慨:一班乡镇干部,不仅是抓生产建设的能手,也是搞文化建设的干将,一项工作一旦确立,既能够通力合作,不遗余力,又能在工作中有创新。这,也是我们党对新时期干部的新要求。
这两点,泊江海子镇做得真是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