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历史的没有不知道《资治通鉴》的,知道《资治通鉴》的没有不知道三家分晋的。因为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就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为止,记述了其间1362年的历史。
先说说三家分晋的背景。原来,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设六卿,即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此后,晋国的军政大权逐渐被六卿掌握。至晋平公时,六卿相互攻打,范氏、中行氏最先被灭,公元前453年智氏又被灭,从此晋国公室名存实亡。五十年后,即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战国时代由此开始。
关于三家分晋的原因,作者司马光认为,主要是周天子自己破坏礼制,“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并无限感慨道:“先王之礼于斯尽矣!”他认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司马光的论述固然有其独到之处,但看着总觉得说服力不够。道理上似乎说的过去,事实上未必如此。
其实,从春秋时期,周室就日益衰落,名存实亡是明眼人都看的出来的事。虽然孔子著《春秋》尊王室而抑诸侯,也只能代表孔子个人的观点,各国诸侯们基本上是无一认账。表面上,诸侯们对天子也算恭敬有加,但那也只是表面上,心里大概早就不当回事了。
到了三家分晋时,周室更加衰微,诸侯虎视眈眈,弱干强枝的局面已成事实。诸侯们谁也没把早就没了实权的周天子放在眼里,想着取而代之的恐怕大有人在。那时晋国地处中原,面积广袤,国力强盛,算得上是“超级大国”。如果没有三家分晋,晋国很可能统一天下,到那时,周天子只怕连挂个虚名苟延残喘也难了。
因此,相比一个统一而强大的晋国,当然是三家分晋后的三个相对的小国对周天子的威胁更小一些,而且三家还难免互相倾轧,这就更减少了对周室的威胁,周天子摇摇欲坠的位子还能维持的更久一点。虽然名不副实,还得战战兢兢的面对虎狼一样的诸侯们,但总好过国破身亡后位子和脑袋一起丢吧。
周威烈王不糊涂更不傻,也不是想要破坏礼制。他应该深知,没有实力做后盾和支撑的所谓礼制近乎自欺欺人。羊质虎皮,有虚名而无实力,既无法赢得尊重,更不会有人畏惧。周天子稍微算计一番就知道其中的利害。封韩赵魏为诸侯的事,他不敢不答应,也不会不答应。
最后再“邪恶”的想一想,按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传统,虽然周室名存实亡,但那来讨封诸侯的三家大夫,必不会空着手来,自然是带了重礼的。周天子答应后,他们送礼纳贡是少不了的。卖虚名,得实利,去大患。周天子乐得顺水推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