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资治通鉴唐纪29,看到其中一段很有感触的故事。
唐玄宗早期的吏部侍郎齐澣,向唐玄宗进言,赢得了皇帝的信任,本来皇帝已经把他引为心腹,即将飞黄腾达;但是却因为酒后跟所谓的朋友多说了一句话,就招来无穷的祸患。
具体什么情况呢?
我在之前的日更中提到过,唐玄宗李隆基的家奴王毛仲因为在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中立下功劳,帮助李隆基登上皇位、巩固皇权。因此受到格外的宠爱,但是他自己却持宠而娇,逐渐失去了敬畏之心。
特别是还与龙武将军葛福顺结成儿女亲家,企图与皇帝身边的禁卫军首领结成同盟,而且很多将领都依附于王毛仲,为他马首是瞻,这就引起了唐玄宗的猜忌。
开府王毛仲与龙武将军葛福顺为婚。毛仲为上所信任,言无不从,故北门诸将多附之,进退唯其指使。(资治通鉴,唐纪29)
这时候,吏部侍郎齐澣看准了唐玄宗的心思,想趁机上位,于是就找机会向唐玄宗进言表白,“葛福顺是禁兵首领,不应该和王毛仲结为儿女亲家。而且王毛仲是个小人,如果太过于宠爱,就会变得越来越骄横,慢慢会心里膨胀,如果不早点解决,恐怕会生出乱子来。”
这点正挠到了唐玄宗的痒处,说出了唐玄宗的心思,可以说是和唐玄宗想到一块了。因此,皇帝还是很高兴的,说“我知道你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很忠诚,我会好好仔细考虑怎么解决比较合适。”
吏部侍郎齐澣乘间言于上曰:“福顺典禁兵,不宜与毛仲为婚。毛仲小人,宠过则生奸;不早为之,恐成后患。”上悦曰:“知卿忠诚,朕徐思其宜。”(资治通鉴,唐纪29)
本来故事到这里就非常完美了。齐澣该说的话说到了,皇帝肯定已经把他当作心腹了,以后有机会肯定要重用的。
但是,齐澣忘了一句话。涉世,以慎言为先。不对,他自己没有忘记。他提醒皇帝说:“君不密则失臣,愿陛下密之。”
他说的这句话是出自《周易系辞第八章》。
非常可惜,齐澣只说了前半句,后半句却对他更关键,更要命,那就是“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意思是说,当臣子的如果不能保守秘密,则会失去身家性命,机密的事情不保密,则造成灾难。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果然如此。
当时恰逢齐澣的朋友,大理丞麻察因犯了错误,被降职任兴州别驾。齐澣出城为他饯行,酒过三巡,嘴就把不住门了,就把在宫中向唐玄宗劝谏的话告诉了齐澣。
而这个麻察是个典型的小人,而且生性轻薄险恶,很快就把这事报告了唐玄宗。我估计麻察刚刚犯了错误,是想通过告密来将功折罪。
但是开元期间的唐玄宗还是很英明睿智,对这一切洞若观火。因此,麻察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但唐玄宗也对齐澣失去了信任,认为这样的人不值得重用。
唐玄宗勃然大怒,立即召见齐澣,斥责他说:“你怀疑我不能保密,却又把事情告诉麻察,你这样做难道是保密吗?况且麻察素来没有德行,你难道不知道吗?”
会大理丞麻察坐事左迁兴州别驾,澣素与察善,出城饯之,因道禁中谏语;察性轻险,遽奏之。上怒,召澣责之曰:“卿疑朕不密,而以语麻察,讵为密邪?且察素无行,卿岂不知邪?”
齐澣这个时候才醒悟过来,赶紧扣头谢罪,但是话一出口就木已成舟,被发配到高州良德当县丞了。
澣顿首谢。秋,七月,丁巳,下制:“澣、察交构将相,离间君臣,澣可高州良德丞,察可浔州皇化尉。”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保守秘密是多么重要。尤其是你跟领导之间的秘密,而且还涉及到另外位高权重的大臣,如果不能保密那么非常危险。
其实古人很多人都讲过类似的道理,例如“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出自《韩非子·说难》:“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1]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从唐玄宗的角度来看,除掉王毛仲本来已经是他的想法了。
齐澣只不过说出了他的心思,因此他很欣赏。但是一旦被其他人知道,尤其是知道唐玄宗对齐澣的进言给予了肯定,那么这件事就一定无密可保。
而除掉王毛仲时机又还不成熟,因此还不能与王毛仲闹翻,面上还必须稳住他。
因此,对唐玄宗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否认。
要否认,皇帝就必须把齐澣牺牲掉。否则对王毛仲没法交代,就要正面冲突了。
这就是不密的代价。
在历史上,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而且很多都直接导致家破人亡。
幸运的是,唐玄宗还不糊涂,给齐澣留了一条性命,并没有杀他。
涉世,以慎言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