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我又回来了。自控力lab,我又回来了。晓天狼星,你该回来了。
简书上最后一篇文章是2月7号写的,是距自控力读写族结营倒数一两天。当时我感受不到抵达里程碑的喜悦,而是深深的无力和愧疚感。因为70天的行程中,直至最后我还欠着10天(篇)的账。所以理所应当,我并没有毕业。
关于这十篇,我一直告诉自己是个小case,总会在最后关头补齐的。然而,行至最后就怂了。要说这十篇是怎么落下的,就是郭德纲的那句话“学好不容易,学坏就是一出溜”。比起每天绞尽脑汁去完成一篇的任务,哪一天实在没得写又十分不愿意写(意愿比素材支配写作的能力强出百倍),比如感到特别累啊,马上过了零点打卡失效啦,这一天的作业就落下了。
然鹅,第二天这样的惯性竟比坚持了30天的写作更有劲儿。毕竟“懒”是根植在基因中的DNA。同时,又由于都成功坚持了30天,就会更加(伪)自信地告诉自己,“明天我写两篇/三篇就可以补上了。只要有素材,写是不成问题的。”关键是我每写一篇,如果可以我会追求尽善尽美,一个小时随便就没了。再一想还要花一小时甚至更久补作业,心气儿就被扑灭了。于是有第一次就有了后来23456789次,没能光荣毕业感觉好似个loser。
这次我又回到没爬起的地方,期许着重新站起来。
这次我似乎需要一个替代方案。如果当天无法完成“完美”的写作,80%的可以不可以接受?比起不完美,是不是做了就比不做强一丢丢?我觉得,像我这样容易“出溜”的同学,不完美就不去做的原因,不是因为一直要体现完美追求者的傲娇和态度,而是知道如果大脑接收了80%OK的信号,接下来50%也是OK,长此以往我会彻底沦为“水货”。其实是一种对自己低配置的担忧和焦虑。
那比起这样的担心,完全没产出倒成了更严重的后果。如此说来,哪怕某天没有办法写一篇完整的东西来交代,至少完成500字以内的输出量。而且,今天看了战隼老师讲每天早上8点前该完成的8件事,知道最重要的事情最好一早就干完,省得临近零点一心惆怅着一堆要做的事情而熬夜。
改变总是痛的,如果形成习惯用无意识去完成就简单多了吧。虽然于我而言,比起坚持一件事100天,能把滑出轨道的自己尽早拉回正轨是更要紧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