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已经一月多,生活早已回到了正轨,在大学里照例的上课、下课,为未来而迷茫的时候,还是会回想起一个多月前的经历,那时的自己身处在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大陆上,现在想来似乎很是缥缈。但是,自己仍然会因为听到摩洛哥这个名字而激动,会不自觉地关心起那片大陆上人们的生活,会牵挂我那群亲爱的朋友,又似乎是那么真实。
对于在此之前从未有出国经历的我来说,去摩洛哥做志愿者可能是至今为止做过最大胆的决定。但出国做志愿者的愿望是自从我接触到AIESEC这个学生组织以来,一直挂在心中的事情。其实,这也是我最初加入AIESEC的原因。做过一年的iGIP,亲自接待过来中国的外国实习生,渴望自己出国的念头越发强烈。之后转入oGCDP做了一个学期,又成功地送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海外志愿者,于是,我对自己说,这下,该轮到自己了。
选择摩洛哥其实是一件挺巧合的事情,在选项目的阶段,我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心里想着,趁现在,选一个尽可能远的地方吧,远到也许这一生都不会去第二次。于是,我看向了非洲,它带给我的新鲜感与文化冲击正是我所想要的。考虑过埃及、突尼斯、南非、毛里求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还是选择了摩洛哥。但其实过程中也曾经一度因为签证难办想要放弃,却在最后得知了免签的消息。曾经签证最困难的国家,突然变成了最容易去的国家,这也许就是我和摩洛哥的缘分吧。
我在摩洛哥的34天,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半段主要在卡萨布兰卡,开展自己的志愿者项目、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后半段开启浪浪浪模式,小分队誓要浪遍摩洛哥,然而并没有完成(吐舌)。摩洛哥虽然地处非洲,但是是一个沿海的国家,西濒浩瀚的大西洋,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西班牙相望。当地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和法语,英语并不普及,只有受过教育的学生和白领们可以用英语与之交流。旅游城市的小贩、出租车司机、旅馆服务人员等从事服务业、商业的人们掌握简单的英语。
我对于摩洛哥最初的印象,只有卡萨布兰卡,也许是电影太过有名,所以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座传奇的城市。相较于后半程对摩洛哥其它城市走马观花式的拜访,我对于卡萨的了解可谓深入。卡萨布兰卡位于大西洋岸,地处摩洛哥偏北的位置,在这里空调并不普及,寻常人家很难找到,但由于是地中海气候,虽然是七八月的盛夏,但多数时候都是清凉好入眠。
其实最初卡萨给我的感觉并不是很好。它是一座老旧的城,街道并不干净,房屋低矮破败,与中国大城市的繁华毫无可比性。最尴尬的是四处找不到垃圾桶,在我们之后的旅行中发现,这大概是摩洛哥的一大特色。
但事实告诉我,永远不要凭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地方,否则,之后打脸的概率会很高。对卡萨印象的好转开始于来摩的第三天。同住flat的三个人闲来无事开始在街上乱逛。作为摩洛哥最大的城市,卡萨不是首都,而是摩的经济中心,它并不是一个主打旅游的城市,所以在卡萨的街头看到的游客很少,在刚刚开放免签的七月初,当地人对于中国面孔感到格外新鲜。
当地人真的都好热情,走在老城区,时常会有人热情地向你招手,大喊:“Welcome to Morocco”,还有人从楼顶探出头向我们喊“你好”!虽然被吓一跳但还是很开心。那一天拍了好多玩耍的小孩子。旁观他们的生活,觉得有一种朴实的快乐,让我也感到很满足,连带着原来被我嘲笑的街道、房屋也变得可爱起来。
海边,卡萨最著名的去处当属世界第三大清真寺——哈桑二世清真寺,周边就是浩瀚的大西洋。
随着志愿者慢慢多起来,我们的项目也就开始了。我们的公寓离市中心较远,但好在有一路公交可以带我们直达市中心,不过路上要花大概40分钟。我们的日常大概就是每天近中午出发进城,晚上搭末班车回公寓。
作为志愿者,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去了解卡萨布兰卡这个城市,它的历史、建筑、饮食、娱乐等等方面,项目总时长为六周。由于各种原因,我没能完成整个项目,只参与了其中的前三周,略有遗憾。日常工作分为discovery day和office day两种,每周工作四天,每周一个主题。在discovery day由当地NGO组织的向导带领我们去探访卡萨的文化,全程讲解,我们拍照、做适当的记录。Office day,当地的AIESECer会把我们带到位于市中心的办公室,做一些修片、撰文、排版、发表的工作,完成最后的成果展示。
还记得,第一次的discovery day,我们走遍了整个市中心,了解了当时主要建筑的特色。
摩洛哥的每一座城市都有一处old medina,可以理解为老城区,但很像是小商品市场,也会有住家居住,很多的特色民宿隐藏在其中。卡萨的old medina不大,位于市中心。之后讲旅行的时候会提到更多更好看的old medina。
卡萨的另一个有名的去处,就是传说中的Rick's cafe。咖啡馆的一切按照影片还原,熟悉的钢琴、赌桌,还有一台电视循环播放影片《卡萨布兰卡》。
说到卡萨经济中心的地位,不得不提它有着全非洲最大的商场Morocco Mall,也是我们最爱去的地方,嘻嘻。Morocco Mall也在海边,地段相当于卡萨的富人区了,欧式风格浓重,道路都宽阔整洁得多。
摩洛哥是穆斯林国家,所以饮食习惯和我们确实有很大不同。食物丰富性远不如中国,在摩洛哥从南走到北,餐馆的菜单没有丝毫不同,经常性地,一餐只有一个菜,配饮料,但菜分量足,一桌分食。主食以面食为主,不管在哪里吃饭,吃什么,服务员都会给你端上一份面包。
满街都是咖啡馆和烘焙店,摩洛哥人习惯没事时在咖啡馆待一天,会友聊天甚至独处发呆。在摩洛哥呆久之后,我们之后也会很自然、很local地坐在咖啡馆什么都不干地享受生活。
都说摩洛哥最好的大厨是家庭主妇,最好的款待不是下馆子,而是带你回家吃饭。虽然没有住到host family家中,但是当地的AIESECer也热情地邀请我到家中做客,体会传统摩洛哥家庭的饮食和生活。
早餐有时是曲奇、蛋糕,有时是蛋饼、面包,都会备好奶酪和黄油。主人一定会给你倒上一杯橙汁,再问你要茶还是咖啡。在此一定要安利摩洛哥的鲜榨橙汁,真的好喝不贵,新鲜爽口,平均每天都会喝下两三杯。茶是当地传统的薄荷茶,味道很奇特,但是喝了就会爱上。
下午五点吃午饭,家中妈妈端上一大盘食物,根据我的理解是豆子、面片、炖鸡,加上各种酱料,竟然出人意料得好吃。四个人分食,每个人都吃撑,依然吃不完。饭后有香甜水果。
11点晚饭,比较简单,摩洛哥人在饮食上很节俭,经常这一顿没吃完的下一顿接着吃,所以晚上我们分完了中午的这一盘食物,加上一些新鲜蔬果。而第二天早餐也就是第一天没吃完的曲奇。
这里要吐糟一下摩洛哥人逆天的生活作息,早上11、12点吃早饭,下午五点吃中饭,晚上11点吃晚饭,11点之后娱乐到凌晨,饿了就凌晨加餐,每天3、4点睡觉......但是上班族依旧有上午九点多的早高峰,也是让人无法理解。
另外,在此列上一些摩洛哥特色食物。
补充一句,摩洛哥的薯条简直是薯条中的极品!!!
上面两张诱人的图片来自我同组的小伙伴——Sharon。
最后,提及一点卡萨的交通,主要的交通方式为公交、电车、出租。在我贴出来的卡萨市中心第二张街景图里可以看到卡萨电车的模样,类似于地上的地铁,买票刷卡进站 。摩洛哥每个城市的出租都有两种,小出租,最多坐三人,按公里数计价,即拦即上,卡萨的小出租为红色;大出租,最多坐六人,按人头计价,有专门的停靠点,需要排队,卡萨的大出租为白色。在摩洛哥,出租拼车是传统,未坐满人,司机必定会拼车,所以三个人就很难打车,因为必须要拦一辆空车。但司机们有神奇的计价能力,可以准确无误地算出每个人的费用。
说了这么多,卡萨的生活就告一段落了,现在来聊聊后半段的旅程。这部分主要以贴图为主。
第一站:撒哈拉
撒哈拉之旅开启了我浪浪浪的篇章。沙漠团是由当地AIESEC组织的,我们包了两辆大巴车,在某一个周五凌晨向撒哈拉进发,沿途经过些许景点。
周六下午四点多到达沙漠外营地,等待骑骆驼喽~
骆驼团在沙漠中走了大概一个半小时到达营地。
人生中第一次通宵,星星没有想象中多,躺在沙丘上的感觉很奇妙~
第二站:拉巴特
摩洛哥首都,四大皇城之一。不同于卡萨,拉巴特的街道宽阔整洁干净,整个环境明亮,首都风范十足。
拉巴特最著名的景点——穆罕默德五世墓
�小蓝城——乌达雅堡。在拉巴特的那一晚,我们住在乌达雅堡内的一幢别墅,楼顶露台可以看得到海边,晚上吹海风聊天,好不惬意~
最富有政治色彩的地方——拉巴特王宫。
第三站:丹吉尔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当天下午四点,四个人坐在咖啡馆决定去最北边的城市丹吉尔,查好火车票,连忙回公寓收拾东西,赶晚班火车。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来到了丹吉尔,感受着空气中混合着海水的清新气息。丹吉尔曾经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所以人们的第二语言是西班牙语。因为离欧洲大陆最近,所以这里弥漫着一种欧洲的气息,也有很多欧洲人来此度假、过周末。
丹吉尔的海是我在摩洛哥见过最美的海,海天一线,沙滩柔软,对面的西班牙隐约可见。
在离丹吉尔不远的大西洋海边,还有一个奇怪的洞穴,当地人称之为“大力神洞”或“非洲洞”。洞不算大,但令人称奇的是,这个洞穴的洞口竟酷似一幅非洲地图,甚至连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都有。它是千百年来海浪冲击岩石自然形成的。
斯帕特尔角是非洲大陆最北的西点,卡斯霸灯塔面对辽阔浩茫的海洋。在这里可以体验到左手大西洋,右手地中海的神奇。
丹吉尔靠海,海鲜自然成为当地人的主要食物之一,最喜欢的做法是煎鱼、炸鱼。
丹吉尔的周围环绕着几个小的卫星城,都是可以打车前往的距离。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去了其中一个,涂鸦小镇——艾希拉,感受摩洛哥的艺术气息。
第四站:舍夫沙万
摩洛哥的网红级旅游景点,居然是一个山村。不同于丹吉尔海边的凉爽,下午三点多到达的我们被热得不愿动弹,干脆在酒店休息到六点再出发。
漫步小城间,醉心于这无穷无尽、丰富多彩的蓝。
第五站:非斯
从这一站开始,我们深刻感知到摩洛哥古朴传统的另一面。非斯,古皇城,错综复杂的麦地那,手艺人的天堂。
古城多阿拉伯式建筑,街道狭窄,作坊、商店鳞次栉比,传统市场繁荣。
皮革染坊,非斯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染缸依次排列,工人穿梭其间,场面相当壮观。
布日卢蓝门,进入菲斯古城的正式道路,周边有许多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售卖。
第六站:马拉喀什
位于摩洛哥西南部,坐落在贯穿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脚下。靠近沙漠,半干旱气候,夏天据说白天可以达到四五十度。但是凭我的人体感受,应该没有,但是确实十分干燥。
我们是晚上十一点半坐火车达到马拉喀什,但马拉喀什的夜似乎才刚刚开始。大街上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我猜想也许是白天太热了,人们都在家休息,习惯在夜幕降临时出门,所以马拉喀什的夜格外漫长。
摩洛哥的城市似乎都带有鲜明的颜色标识,卡萨布兰卡的白,舍夫沙万的蓝,那能代表马拉喀什的就是热情的红。
马拉喀什有摩洛哥最大的传统市场,同时也有非洲乃至世界上最繁忙的广场之一的贾马夫纳广场,广场上到处是杂技演员、讲故事的人、卖水人、跳舞者和音乐家。到了晚上,广场上的食品摊点开张使得广场变为了一个空前热闹的露天餐厅。
马约尔花园在炎热的马拉喀什就像个绿洲,无数彩色阿拉伯陶罐,从亭子到房子着上鲜艳夺目的颜色,每一处都像一幅画。但是YSL大师的花园并不卖YSL,hhh…
第七站:索维拉
作为摩洛哥之行的最后一站,宁静的小城索维拉成为了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虽然离马拉喀什只有两小时车程,但是气候却截然不同。太阳不再具有热度,海风中的我们甚至在瑟瑟发抖。不禁让人再次感慨摩洛哥不大的版图上,竟然有着如此多变的地理现象。
酒店的一晚,居然冷到了17℃,在非洲的夜晚,盖两床被子睡觉,简直不敢想。
清晨的小城海边清新自在,漫天飞舞的海鸥,沙滩上的人们自得其乐,坐在这里,似乎感觉时间都静止了。
八月七日,回卡萨。
在公寓的最后一晚,我们照了很多照片,来纪念一起在摩洛哥度过的这一切。我们同住一个flat的女孩,很开心在摩洛哥的时光与你们一起共度。仍然记得一起涮的火锅,比较中国式辣和土耳其式辣,一起修理公寓,一起开深夜party。我们之间的交流,也让我对土耳其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会想你们的!
八月八日,回国。
感谢买买提小哥送我们到机场。一个闲不住,一定要找人聊天的土耳其小哥,特别认真地学习中文。定时去清真寺“充电”,甚至差点错过回卡萨的火车。一直特别会煽情,说一个月以前,我们甚至都不在同一个国家,现在却成为了这么好的朋友。(好像打笑哭的表情呀~)好的,那就中国再见吧!
在这里,终于要终止我这篇絮絮叨叨的report,即使写了这么多,也不可能写尽在摩洛哥的点滴。旅程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都不同,选择在异国他乡做一名志愿者也许我在这个阶段最愿意尝试的一件事。我听到过有同行的伙伴抱怨六周的时间太长,也许半个月也可以游完摩洛哥,甚至更轻松、愉悦。但就我而言,34天的异国之旅带给我的感受绝对不是一个跟团游所能取代的。活得像当地人,是这场冒险给予我的最大的意义。深入当地,是我作为摩国志愿者最深的感触,所以现在,我才能在这里讲给你们每一个人听。每一个国家的生活都有好有坏,去体验、去感悟,才能不被他人的说法阻塞耳朵、蒙蔽双眼。
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机会让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这样想来,这份回忆更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