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7日,湖北咸宁网上登载了一篇名为《涅槃重生,让我们相聚于大义》的新闻稿,里面提到匡景邈放弃优越的国外条件,毅然回国发展。大家的目光很快便集中到这位年轻的姑娘身上---因为她身着“神童”的光环。
匡景邈,3岁认字读报,5岁随父母赴俄罗斯学习,13岁上大学,14岁接到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翻译工作,19岁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语言学系(MPGU),并取得硕士学位,同年创建自己的皮包品牌 “Wildbird”…… 大家管这个姑娘叫“天才 ”、“神童”;而她自己说:“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天才,我只是比较早就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赢得了一些时间,用于尝试和失败。”
那么,天才真的存在吗?为什么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如此的擅长?又或者,真如匡景邈所言,她只是较早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才赢得先机,获得成功?
这些天正好在读《刻意练习》一书,书中的观点应该可以给你们答案。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是美国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罗伯特@普尔合著的一本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在2016年11月出版,目前已多次重印。
此书观点明确,证据磅磗。一开篇,作者就提出质疑--天才真的是因为他们天赋异秉而表现优异吗?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观察、采访及测试,探索出这些杰出人物的心理状态,生理机能及神经解剖学等,最后得出结论:所谓的天才,他们所具有的优异才能,并不是我们通常所假定的那种。最重要的是,这种优秀的能力,我们每个平常人也与生俱来,只是我们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加以训练,才能将我们的才能激发出来。
换言之,通过专注的训练,我们也能从小白发展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这种专注的训练,作者将其称为“刻意训练”-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进行正确练习。
刻意练习有他生长的环境,必须满足这些要求,刻意练习才能将小白变为大师。
首先,找位好导师。
导师除了给学员以正确的示范以外,他还可以提供有效反馈,并且还能设计一些专门用来克服特定缺陷的练习活动,在导师的指导下,激情十足和孜孜不倦的学员能够更加迅速的取得进步。
其次,专注与投入至关重要。
富兰克林非常痴迷国际象棋,曾参加过最早的国际象棋比赛,但他穷其一生的努力还是没有达到国际象棋棋手的巅峰。他的水平只能算作“中等”。
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富兰克林在下国际象棋这件事上并没有进行专注的刻意练习,他把下国际象棋当作一种休闲活动,每当朋友来家里做客,他就拉着对方下几盘,他也没有专门找比他厉害的人做教练,他也没有去记录每一个棋局的变化。他只是把国际象棋当成个人爱好。
如果你在走神,或者你很放松,并且只为了好玩,你可能不会进步,因为你不够专注。
20世纪60年代末,匈牙利心理学家拉斯洛@波尔加和他的妻子克拉拉着手进行一 项重大实验,两人在接下来的25年里,一直沉浸在这个实验中---运用某种正确的方法,将他们未来的孩子培养成天才。
拉斯洛幸运地生了三个孩子,全是女孩。这三个孩子,个个都实现现了他们父母的目标--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天才。
妻子克拉拉在接受报社记者采访时回忆:我们可以在任何学科培养出天才,如果你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陪他训练,花大量的时间,让孩子真正热爱那门学科,就真的可以达成那一目标。
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杰出?作者通过波尔加的实验给我们揭示了刻意练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生兴趣
对于未来的杰出人物来说,他们小时候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之间的好玩互动,是他们最终对这件事物充满热情的第一步。
匡景邈也说:我只是比较早就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赢得了一些时间,用于尝试和失败。
这是孩子成长与发展中的关键时期,他们会找到自己的动机来探索某件事情,因为他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父母有机会运用这种最初的兴趣增强孩子的动机,那么,孩子很可能会在这一领域或行业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动机。
第二阶段:变得认真
一旦未来的杰出人物对某个行业或领域感兴趣了,下一步他们通常需要到教练或导师那儿上课了。这时的杰出人物将开始他们的第一次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又将更进一步地促进杰出人物的发展。在这个阶段,父母和老师的支持与鼓励对孩子的进步至关重要,孩子开始体会到刻学练习带来的回报,并且越来越能自我激励。
第三阶段:全力投入
到了这个阶段,孩子常常会找最好的导师来指导自己的练习,这种导师通常已经达到他所在领域的最高水平,学生面临的期望也在逐渐提高,虽然不能马上实现目标,但跻身本领域或本行业最佳行列就是他们的终身目标。
第四阶段:开拓创新
那些已经抵达职业界限的杰出人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他们还将通过监测自己的心理表征来思考哪些方面还需改进,并想出各种办法来实现改进。他们总是不满足于现状,寻找各种办法来向前推进,做一些别人没做过的事。这些进展将由那些不断超越自己的人创造的。
身处这样的新世界中,我们每个人很可能都会熟悉和掌握刻意练习原则,并了解到它将使我们把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不断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完善和改变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