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龙应台是在朋友家借了《亲爱的安德烈》,原来母亲和儿子还可以是做朋友,大胆地谈论各种禁忌话题。
内疚的是那本书准备还时,被另一朋友借去,她正苦恼于孩子们的不听话。后来那本书就不见了,没有还书,结就藏在心里,时时作痛。
再读《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这种隐痛,比我深刻,也就更痛。
龙应台的母亲得了老年痴呆,不再认识她。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在,大约也是如此,后悔不能在母亲清醒时多多陪伴,现在只能徒劳地看着,这种悲哀无以言对。
所以《天长地久》是龙应台写给母亲的信,也是她对母亲的怀念。有个作家女儿真好,即便你离开人间,你的音容笑貌依然在书本中记载,此后千千万万的人还能记住你。
有人说一个人真正死去,不是肉体的腐败,而是世间再无人记得你。美君,你将不会离去,会与书本天长地久。而这恰是你自己的远见,当你在四十二岁时说让女儿去读书,就埋下了因果。
“她如果不读大学,以后就会跟我一样。”龙应台记住了母亲说的这句话。确实,她没有个像渔村的其他姑娘一样,打工赚满一手臂的金镯就结婚生子,一代又一代。
她留学美国九年,旅居欧洲十三年,在香港任教九年。两度进入政府担任公职。
人生在读不读书上绕了个圈,奔向了不同的方向。谁说命运不能被自己掌握?读书便是那四两拨千金的关键一招。
当年母亲的母亲支持女儿读书,于是终有一代读了书,改变了命运。一代人既承载着上一代人的希冀,也影响着下一代人的成长。
时间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流转,母亲和自己的过去,自己和两个儿子的现在,生命就一场接力赛,一边是对母亲的亏欠,一边是对儿子的幽怨。
我很喜欢龙应台与儿子的相处:每年与儿子出外旅行一次,一对一,没有第三人。
她说一起去旅行,既不是她闯入儿子的生活,也不是儿子闯入她的生活,而是共同去探索新的旅程,将来回忆时也会有感人的画面值得记取。
我们把孩子称为神兽,她却把自己称为母兽。
当儿子有了女朋友时,她感觉和儿子之间有了“小三”,别扭地拒绝儿子带女友同访。儿子干脆地回答,要么一起来,要么一起不来。这顿时让她体会到自己的无理。
龙应台很真实,也是为了告诫所有的孩子:大人不都是对的。如果伦理变成压迫,亲情变成绑架,要学会说不!
《天长地久》是由一连串的写给母亲的信连起来的,在信与信之间,是从母亲出生开始一路的回忆,在信里面则是她放下一切公职陪伴母亲生活,和大洋彼岸的儿子通讯撒娇的点点滴滴。
她有母亲作伴,母亲却不知她的陪伴;她也是母亲想得到儿子的陪伴,但儿子也有儿子的生活,陪伴时短暂而浓烈。是的,她的遗憾,不应再是儿子的遗憾。但我们一代又一代,就像是奔向沙滩的浪花,前浪扑倒,后浪接力,终不免遗憾。
母亲是儿女的后盾,也必将会被子女抛在身后。
幸好,我可以陪在我的母亲身边。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好时光,而我们的父母则承受了时代的痛苦。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我们的幸福是建立在他们的痛苦之上?
我的母亲早早退休,为我带儿子。儿子在这世间的第一眼看见的就是外婆,陪着他长大的也是外婆,他常常妈妈外婆混着叫不清。我则在不同的城市间打拼,从不想家。说起来冠冕堂皇:为了生活,实则我更享受一个人的自由,不想听母亲的唠叨。
有一年回家,正在家附近小区超市购物,母亲打来电话,电话里咳嗽不断,话音断断续续,只说要去医院。我急奔到家,母亲已经喘不过气来,脸涨得通红,说不出一个字。我急忙拨打120,一边给她撸胸拍背,好久才缓和了些。
到了医院,医生说需要住院,肺气肿,会因为小小的一次咳嗽就窒息,很是危险。目前也没有什么良方,只能慢慢养着,最好有人相伴。父亲已经离开,兄长又不在近旁。只有我了。于是,我把外地的事务了结,回家重谋了一份自由的职业,天天陪着母亲。说是天天陪着,但更多的是母亲对我的照顾。
小时候母亲是严厉的,做不好就会责备我;现在母亲成了我一日三餐的总管,总是想方设法做些我喜欢吃的。因为在她眼里我不会做却很挑剔,很是难伺候,又牙尖嘴利,说不过我,就只有用吃的把我的嘴堵上了。
有时我们会一起逛街,有时我们会一起锻炼,有时我们会一起商量弄点好吃的,有时我们又会聊聊亲朋好友的家长里短。
比起龙应台,我是幸运的,我可以在母亲还生活自如时,成为她的女朋友。
然而对比龙应台和她的儿子们,我又差了很远,我和我的儿子还远远达不到朋友的标准。我放不下母兽的虚荣和自私,他则完全不对我表露心迹,顺从听话,偶尔的小脾气也非常克制,说话客气,在他的眼里,我是否已经成了一个需要应付的陌生人呢?
当年我希望离家越远越好的,现在他则离我十万八千里。果然,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命运总是在一代代间回转,《天长地久》所记录的不仅仅是风花雪月、儿女情长。书中的思考,不止于家国情怀,还有对历史事件的回眸和反思。
过去的虽然是历史,但历史里有她和我们的父母。
借用龙应台的话:“我们如何对待曾经被历史碾碎了身心的亲爱的上一代?我们又如何对待无话可说、用背对着你但是内心其实很迷茫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