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各组无穷小量的阶。”
老师的声音清寡地响起,我坐在第二排,用铅笔在纸上打着草稿。
题目:极限之中,求无穷小量的阶。
这怎么求?
为什么可以直接估出来?
为什么说是1就是1,也不用步骤证明?
纸上留下的,除了题目,就是胡乱的草稿,与对数字的反问。
身边的同学,讨论得热火朝天。而我,不想和理性冰凉的数字打转,什么也不想做,也不想和人交流。
糟糕。这种感觉不太对。
下课后,忍住情绪的异样,我和舍友匆匆告别。戴上耳机,在微妙的情绪来临之前,我到达了操场。
今天室温23℃,阳光好到让我忘了,刚刚上完三节令人秃头的高数课。非要说有什么不足的,那就是穿太多了。
操场的人都是轻装上阵,裹着粉色短羽绒的我,显得有些突兀。
说回那份异样的心情,它来得快去得也快。
在我对自己进行一番深挖后,它在阳光下自结了。它有没有变成阳光下的彩色泡沫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为这番问话做了个清晰而简单的记录。
长达12分23秒,我命名它为shadow。
可以说,这是我为自己能变的更好,而做的一点有性向的努力。
希望借助声音的载体,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我能记住这种把自己从丧丧状态拉出来的感觉。
因为长久以来,人们能记住的,往往是事情的结果——被击败或被认可,感到挫败或感到光荣。
却往往忘了,事情是如何开始,又如何达成,自己在里面起了多大的作用。
但就像《盗梦空间》里经常出现的一句话:
以及我最喜欢的片段之二
我希望自己记住,那些可能影响决定,击败自己,亦或改变自己的事情。
“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作家。
你们可以去看《时时刻刻》,然后再看《一个人的房间》,相信会很有收获。”
比较文学课上老师的建议,在课业繁多、日程满满的我听来,就像是一个轻奢的享受。
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安排,一部电影配一本原著,欢乐得像一杯奶茶可以加珍珠芋圆再加冰。
我被自己这样的想法逗笑了,觉得自己真是个爱吃的小机灵鬼。
《The Hours》,讲述的是三个女人的故事,虽然处于不同的时空,却都渴求更有意义的生活。除了各自的恐惧与渴望,把她们联系起来的还有这个名字:戴罗薇夫人。
上次更新是在去年的11月,咕叽斋沉寂了近五个月,但生活一如既往在继续。
与之前的感受有所不同。或许是大势所趋,考研、升学、实习、工作的关键词充斥了我们的生活。这段时间,我愈发感受到,身边人情绪的浮浮沉沉。
外表坚强的Danis被亲密关系烫伤,内心渴望适度关怀。
看起来酷酷的Jenifer想突破舒适区,来一场奋飞的翮翎。
太阳一般的Suvan在温暖别人的时候,也有偷偷藏起来的伤口。
一堂高数课的无穷小量的对比,也能诱发自己一场不动声色的崩溃。
。。。。。。
The Hours.
有些你难以启齿的话,你难以表露的心迹,你渴望他人知道但不知从何说起的心情。
其实,就隐匿于生活中的时时刻刻。
但你不是孤独一人。
曾经,我用这句话安慰人的时候,归因于:有很多人陪着你,所以你不是孤独一个人。
但当我忖度这句话的含义时,我发现,这样的归因经不起推敲。
如果陪着你的人不懂你到底在想什么(同时你也说不清楚),那么外在的陪伴既化解不了内心的郁结,还有可能成为负担。
因为那些困扰你的事情,没有得到解决 ,或许你还需要照顾身边人的感受。
具体例子如:
“你怎么了?不开心吗?”
“没。”
“那你怎么不说话?”
“......”
(如有雷同,请告诉我)
那这句话就没有安慰力度,不适合用了吗?
不。
如果,你愿意和我分享你的难过,我还是会这么告诉你。
只不过出发点不再是“人们的陪伴”,而在于“人们的共情”。
你不是孤独一人。
因为,孤独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孤独或是难过,拥有这样情绪的人,过去、现在到未来,从不止你一个。
孤独、失落、难过,这些所谓的“负面情绪”,其实都是人类会有的正常反应,宜疏不宜堵,或许还能成为你学会思考,进一步认知自己的契机。
所以,比起陪你呆在孤独或者难过的语境里,现在的我,更愿意做的,是让你跳脱出原来的语境,换个角度去看待事情。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沿历史的纵轴线,或跨越国别的横坐标,去看看,当年的某某,怎么陷入囹圄,怎么重生,成了后来的某某某。可能到某个点,自己就想通了。
尽管深思下去,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人类都有悲欢,是你我能产生联结的客观基础。
即算是那些顷刻骤变的思绪,难以揣摩的变化,也因为存在而被感知,因为被感知而有意义。
这样的想法并非信口胡诌,而是基于我的用户体验。在这里,我提议,我们要感谢下这位诗人。
郭沫若。
是的,郭沫若。一个对大部分人来说熟悉又陌生的诗人。
曾经我一直觉得,郭沫若——活在文学史里供后人瞻仰的人物。其史的价值>文学价值。
具体表现在,大家对其名讳的熟悉程度,远盖于对其作品《天狗》、《女神》的熟悉程度。
但那天以后,我对这样的“自以为”感到羞愧。
我也并没有做什么,只是让自己试着完整读了一遍他的作品,然后去想象。
那天晚上,阳台很凉快,远方的山上灯火弯曲又绵延,风从那里吹过来。半倚着护栏,我开始读《天狗》。
那大概是我第一次有意愿,大声读郭沫若的诗。没有调侃,没有腼腆,甚至读到结尾
“我的我要爆了!”也不会有想笑的冲动。
相反,从开头到结尾,一气呵成,让人很释放。再结合时代背景想象,我感受到了一种微妙的联结。
囿于时代与环境,那种一面踌躇满志,觉得自己能有所作为,另一面发现自己难以施展拳脚,无所适从,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茫然感与焦灼感,我们不会陌生。
只不过你习惯憋着内化,而他在诗歌中找到了宣泄的破口,喧嚣着:
"我飞跑,我飞跑....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
这种感觉,就像你独自走在漆黑的小巷子里,怎么也不到头,这时候,你忽然看到,有盏灯亮在那里。
光源是破口,也是希望。
你敲门而入,房内无人,但你觉得熟悉而安心。
你不知道这盏灯为谁而留,那不妨大胆些。
那一刻,它若是照亮你,便是为你而留。
同时,你也不要吝惜这份光亮,照这样传下去。
代代而续,油不尽灯不竭。油不尽灯不竭,招致代代而来。
或许,我说的就是经典与传承的意义。
只不过,我啰嗦了一点,希望你也能自己体验一下,那些以书本为载体停留的心境情绪,化做了一盏盏灯,等你的路过与唤醒。
我想起来很久以前一位音乐老教师说的话:
音乐不是用来炫耀才华的,是用来影响生命的。
文学亦然。
《The Hours》的结尾,伴随着画外音。
弗吉妮娅·伍尔芙走进了河里,水面平静,波光粼粼。
看完电影以后,我问了老师一个问题。
《The Hours》里选择死亡的行为,是真正的敢于直面,还是一劳永逸的逃避?
老师突然的笑声,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又问了个蠢问题。
所幸,老师并没有否定我,但同时,也没有告诉我答案。
缓下来以后,我发现比起答案本身,有些东西更值得关注于思考,而先前的比喻,也并不恰当。
奶茶于生活是附属品,无则无之,有则更佳。
但文学不一样,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能帮你洞透生活的本质。
于是乎,那些隐秘,虽然隐秘,但早有痕迹。
其伟大之处,也正在于此。
而更难得的是:
那些生活里隐秘的时时刻刻
认清以后
你还热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