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niǎo),《说文解字》“鳥,长尾禽总名也。象形。鸟之足似匕,从匕。都了切。”象形字,照这个反切读音就成diǎo了,现在这个读音只用于骂人的粗话了。按许慎的这个解释,鸟是长尾巴飞禽的总称。段注引《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也。短尾名隹,长尾名鸟。析言则然,浑言则不别也。”现代汉语中隹字很少使用了,鸟也就不再有长尾短尾的区别了。《辞海》第一条释文“飞禽的统称。”
鸟的象形在篆书中还是很形象的,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象形绝肖。鸟二足,侧视,故见其一也。鸟足似匕,鱼尾似火,皆似其字之形。”甲骨文、金文中的鸟字可以称得上形态各异,共同点还是象形。李孝定先生在《甲骨文字集释》中解释这种现象“盖商时文字犹未完全定型,尤以象形文字为然。作书者于偏旁位置、笔画多少、形态动静、花纹繁简,每多任意为之,不拘一格。”
官(guān),《说文解字》“吏,事君也。从宀,从𠂤。𠂤犹众也,此与师同意。古丸切。”会意字,许慎这个解释应该不是官字本意,许多文字学家也表示反对。我们在学习师字的时候已经知道,𠂤字有聚集众多之意,而宀字和房子相关,这样看来难道官字本意是很多人挤在一个房子里?而说文中解释“𠂤,小𨸏也。”认为𠂤是小土山、小高地之意,从这点出发,官的本意可能是建在小山上的房子,俞越在《儿笘录》“官者,馆之古文也。以宀覆𠂤,正合馆舍之义。”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礼记·曲礼》云:‘在官言官,在库言库,在朝言朝。’此以官府与库、朝、家及州里对言,则官为官舍益明矣。从宀在𠂤上,象其高于阛阓也,因之在官之人谓之官。”杨树达《增订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众》引何子贞曰:“校官者,学舍也。官字从宀,凡从宀之字皆以屋室为义,官字下从𠂤,盖象周庐列舍之形,谓臣吏所居,后引申为官职之称。《周礼》官、府、都、鄙并称,是其本义也。”
综上所述,我也认同官字应该是馆的初文,后来把住在馆舍中的官吏也称为官,为了区分又造了馆字来表示馆舍,渐渐官字就专用于表示官职,馆舍的含义消失了。《辞海》第一条释文:“旧称担任国家或政府职务的人员。《易·系辞下》:‘百官以治。’……”官字的字形一直是从宀从𠂤,可以说变化不大,只是跟随字体变更,点画造形有所改变。
人(rén),人字大家都很熟悉了,可能许多人上幼儿园之前就能认读这个字了。我们还是来探究一番这个字的造字本义。《说文解字》“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象臂胫之形。如邻切。”象形字,许慎认为人是天地生物中最尊贵的,这是古代儒家的思想吧!《尚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不象道家,《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许慎认为人字只是手臂、腿胫的象形,但是从甲骨文看,大家都认可人字是人站立的侧视图。林光义《文源》“象人侧立形,有头、背、臂、胫也。”《辞海》中人字有十三条释文,当然本意还是第一条“人类。”人又是姓氏,太让我意外了。
廖廷相《释人》“下象臂胫,上象俯首,乃鞠躬致敬形也。人非礼不立,鞠躬致敬者,所以明礼。”这是对篆书人字的一种演绎罢了。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造字之初,人类在洪荒草莽中挣扎求存,怎么会有明礼的思想?
皇(huáng),根据查找的资料皇字的本意显然争议颇多,还是先看说文吧!“大也。从自王。自始也。始王者,三皇,大君也。自读若鼻,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胡光切。”会意兼声。许慎的这个解释完全是从篆书字形来揣测的,追溯到金文、甲骨文这个解释就行不通了。自是鼻的初文这是得到甲骨文佐证的,但是把最早生的孩子称鼻子,这在文献中也找不到证据,可能是许慎为了证明自己,有意杜撰的。
吴大澂《古籀补》“皇,大也。日出土则光大,日为君象,故三皇称皇。”这显然是依据金文字形演绎的,林义光《文源》也说“象日光芒出地形。”也有文字学家认为,金文皇是皇冠的象形,所以皇应该是冕的本字。
皇字的金文字形个人感觉更象一个点燃的灯台的象形,甲骨文的皇字像火光辉煌的样子,所以有文字学家认为皇是煌字的本字,也有加侧倒王字做声旁。皇的本义可能是指火光盛大,声旁的王字也有大义,所以古文中皇字有大义是常见的。《辞海》第一条释文就是“大。”不过千字文中应该取第二条释文“君主。”
鸟官人皇,也是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事。鸟官指五帝中的少昊氏,《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至于三皇的说法各有不同,天地人三皇更是神话传说,无从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