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0月1日,或许你只知道是建国73周年,但是你却不知道这也是一位伟人100岁的生日。那就是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
1922年杨振宁出生在安徽三河。他的爷爷是清末秀才,父亲杨武之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还曾考上公费留学生,去美国芝加哥大学读博,研究数学。杨武之回国后,被清华聘为数学教授,举家北上。父亲很早就惊觉:宁儿似有异禀。杨振宁4岁开始识字,到5岁就能认3000多个汉字。不仅如此,杨振宁很小就展现出了在数学和物理上的天赋。父亲书架上许多讲数学和讲物理的书籍,杨振宁都很感兴趣。长到12岁时,他意气风发,对父母说:“我要拿诺贝尔奖。”他父母都不以为然,只认为他是年少狂妄。
他五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搬进了清华园,在那里度过了他最美好的八年时光。
时间来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打破了他们一家人的平静。抗战爆发后,为躲战乱,清华、北大、南开建成西南联大,迁到云南昆明。杨振宁随父前往。这一次,16岁的杨振宁不仅是教师家属,还成了西南联大的学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仍然努力学习,各科成绩都直线上升。
1945年,杨振宁考取庚款留学名额,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那里,杨振宁的老师是爱德华·泰勒,赫赫有名的美国“氢弹之父”。还和他最崇拜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做同事。
那是1956年的一天。杨振宁开车来找李政道,两个人开始讨论,当时沿街的饭店都没有开门,他们从咖啡厅一直聊到办公室,两个人越来越兴奋。他们讨论了一个物理界有争议的问题:宇称是守恒的吗?经过他们反复的实验,他们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什么是与称不守恒定律呢?假如你朝镜子里比个耶,镜子里的你有可能会给你比个666。刚开始这一说法得到了大家的质疑,经过实验完美证明了杨振宁和李政道宇称不守恒说法的正确性。物理学界大受震动,同时接受了这一发现。1957年,物理学诺贝尔奖,颁发给了李政道、杨振宁二人。之后他陆续还得到了7个诺贝尔奖。
杨振宁是现存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没有之一。改革开放后,杨振宁对国内学术界的建设,帮助巨大。他以自己的名声奔走,为国内学术建设,募集资金。他邀请获得计算机最高奖项图灵奖的姚期智回国,创建了清华姚班,弥补国内在计算机方面的先天性不足;在1971,1972他先后两次回国,与邓稼先的会谈,促进了我家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
杨振宁今年100岁了。他曾见证过一个世纪的变迁,在历史长河里沉浮,曾经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他的成就像一颗明珠,永恒地镶嵌在物理学的桂冠上。
物理,万物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