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10月1日,杨武之喜得长子,他就是杨振宁。
杨振宁1926年,也就是他四岁的时候开始认字,五岁时就能认三千多给汉字,不仅如此,杨振宁很小就展现出了在数学和物理上的天赋。父亲书架上许多讲数学和讲物理的书籍,杨振宁都很感兴趣。于是他就在杨振宁的照片背面上写的:
郑宁似有异禀,吾欲字伯瓌。
12岁时,振宁意气风发的对父母说:“我要拿诺贝尔奖!”而杨武之并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上,只以为那是孩子的愿望罢了。”
在清华时,杨武之和华罗庚关系密切,亦师亦友,两个人经常为一个数学问题争的面红耳赤。有一次杨武之输了,他就放话:“这辈子我的数学是赶不上你了,你比我好,但是我儿子杨振宁一定会超过你。”
只可惜还没等到杨振宁超越华罗庚,他们一家人的静谧生活就被打破了,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打响了,战斗爆发后,为了躲避战乱,清华、北大、南开建成西南联大、迁到云南昆明。杨振宁跟着爸爸妈妈一同前往,这一次16岁的振宁,不仅是教师家属,还是西南联大的学生。
战乱时期,西南联大的环境简陋,学生们就在茅草屋里上课,屋子一下雨还会漏水,一个宿舍有40个室友,上下铺,两个人共用一张书桌。除了学习知识外,还要学会保命,每一次有敌机轰炸学生,老师就要搬到乡下,在防空洞里上课,而正是这糟糕的环境,恰恰运出了一大批各个学科的顶尖人才,当时西南联大的1000多名学生几乎都是带着愤怒在努力学习,无一不是埋头苦干,不愿浪费任何一分钟。身处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关口,他们是下一代的知识分子,身上肩负着国家与民族的希望。
就这样,杨振宁在他自己的努力下和父亲的鼓励下,终于考上了西南联大,杨武之开始教杨振宁高层次的数学和物理,它以88.28的优秀成绩成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硕士,同时它不仅仅是第六位,留美生,还是一个“学生老师”。
1945年,杨振宁考取庚款留学名额,付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那里,杨志明的老师是爱德华泰勒,赫赫有名的美国“氢弹之父”泰勒老师经历旺盛,朝气蓬勃,他一天有十个新点子,其中九个半都不靠谱,但剩下的半个则可以改变世界。
杨振宁的学术发展有一块短板,那就是他很不适合做实验,同学们经常取笑他说“哪里炸的乒乓响,那里准有杨在场”。泰勒老师发现了杨振宁因为这件事而引起的坏心情,于是就去鼓励他,经过泰勒老师的一番鼓励,杨振宁重振旗鼓,往科学发展,原本人类只知道四种粒子,但杨振宁每隔两三个星期就发现一个新的粒子。
杨振宁和邓稼先从小就认识两个人,是北京崇礼学校的同学,也是西南联大物理系的师兄弟。杨振宁,邓稼先申请到了普渡大学,还资助了邓稼先一笔经费。那时候杨振宁刚刚博士毕业,在芝加哥当教师,每个月的月薪只有不到300美元。后来在老师的推荐下,杨振宁进入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这是一个供顶尖科学家研究的科研机构,科学家们没有研究任务,更没有资金压力,唯一要做的,就是思考和创造。
一天杨振宁和他的合作伙伴李正道谈论了一个物理界有争议的问题,宇宙是守恒的吗?
讨论完,他们根据他们的讨论写了一篇论文,论文题目叫《在弱作用,中宇宙是守恒的吗?》
这篇论文颠覆了物理界以前的认知,于是有一个名叫吴建雄的人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实验:
他设计让两个钴-60除于极低温的环境下到达近似镜像的状态,如果雨宇宙守恒,那钴离子应该完全镜像相似。但是实验发现两个钴离子放射的电子数有较大差异,放射方向也不同。
也就是说在弱力作用下,镜像中的粒子并不完全对称。这一实验完美证明了杨振宁和李政道称不守恒说法的正确性。物理学界大受震动,同时接受了这一发现。1957年物理学诺贝尔奖颁发给李政道,杨振宁二人。
纵观杨振宁的一生,你很难不感到心潮澎湃,他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天之骄子,家庭有最好的环境供他学习,给他天赋,而杨振宁用他的天赋 给世界做了伟大的贡献。
真理之山火种不止,就像这些为科学而生的伟大灵魂,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