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的思考反思,发现自己陷入了愚蠢的自我陶醉,自我感觉良好死循环中,我现在想想都觉得后怕,我近乎放弃了自己的成长,所以今天写篇文章也是为了警示自己,不要陷入自的愚蠢循环。
还记得有一次去一位朋友家吃火锅,去到他家时食材已经备好了,鱼、虾、肉类,青菜满满的一桌,我们下意识的夸赞了女主人能干,男主人说到:“她就打了个下手洗了一个菜”,男主人作为主厨做了一锅底料。女主人不满的说到:“平时我买菜、洗菜、切菜,他抄,我至少要花40分钟,而他最多20分钟,他还是总是说到,结婚几年你做过几顿饭?他只记得他做的,我做的不算”。
人总是更加的关注自己,自己做了什么记得格外清楚,这份看重导致判断失误,想要看清楚需要把自己看清。而前段时间的我也是如此,沉溺自我的努力而被感动,觉得很多事情是自己做的,却没有去关注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和精力,殊不知没有别人的帮助,他人的配合自己可能一事无成。
小时候父辈们总是教导我们要勤劳,努力,却很少告知我们需要思考,需要反思、需要协作,需要把自己看成最无关紧要的人去看待这件事情,去规划、去理解这件事情。
就在上周我参加面试一位90后的软件测试员,我的一位同事询问他,他未来几年的规划是如何:
他说到:在测试的行业中他认为自己该学的也都会了,到达了一个天花板,后续会往程序开发这块进行转移。
我同事问道:你是多久的时候有这个感触的?
他说到:他在两年前就有这个感触了,而后他自学了Python。(不可否认他是一位比较努力的人了。)
我同事又问道:你认为你的Python水平如何?
他说到:他的一位同事也是做测试的,自学了Python在一年前就去找对应Python的工作,而后找到了工作,他说到在一年前我们的水平相差不多,而后一年过去了,我认为我现在的技术比当时的他好。
这些并没有孰对孰错,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我想引用一下《人格与动机》第六章的某一小节中说到“阳光中的猫不等待什么,就像一棵树不等待什么一样。等待意味着浪费掉不适宜的时间,对于机体来说没有什么意义,是太绝对化了的把生活看做手段的态度的副产品。”
适当的把自己看轻,才能更好的看清楚周围的事情,井底之蛙一直留着井底努力,那你看到的就只有井口的那片天空,跳出井口你才能看到广阔的天空。
我认为一个厉害的人他会有以下特征“他既能耐得住斯多葛式的冷静,又能沉溺于伊壁鸠鲁式的享乐。他既能表达,又能应对。他既能克制,又能放任。他既能自我暴露,又能自我隐瞒。他既能寻欢作乐,又能放弃欢乐。他既能考虑现在,也能考虑未来。”
总结:
1、自己的好要适当的忘掉,为进步腾出空间。
2、把自己的事情看做一种辅助他人的事情,为别人腾出舒适的工作区域。
3、成长=反思+痛苦+改变-------这个公式在很多厉害的人口中说出。
4、真正厉害的人,都没什么存在感(张小龙、黄章~~~)
我还想把“”李想与张辉的访谈“”中的写话放到这里。
(1)我说一个人的个人价值是由三个维度相乘组成的:知识 x 智慧 x 信任。以这三个维度相乘来看每个人的价值、成就和财富,世界是公平的。如果你只有一个纬度,你再努力也是远远不够的。这三个纬度都有非常有效的方法论。
(2)我描述一个人成年的三大标志:1、知道如何去学习成长了;2、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知道自己可以放弃和妥协什么了,也知道什么是自己的责任了;3、知道如何与别人协作了,共同成就,共同获利。以上三点我称之为一个人真正成年的三大标志。
(3)大家因为痛苦而改变,因为改变之后受益而坚持。
(4)我讨厌个人英雄主义,我们从来不需要救世主,我也不是救世主,只有我自己一个人,我狗屁也不是,我必须和大家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