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是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http://www.shcdf.org/eastday/whjjh/node570211/node570228/node570779/u1ai10713586.html
后 记
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将此书付梓,如释重负。可以说,这本书首先是我九年沪上古籍学习生涯的一个总结,其次,也是对我三十五年人生之旅的一个回顾,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对我父母和我养父养母抚育我长大、培养我成材的一首赞歌。在无数次翻查明代进士的家状及其家人的传记资料时,我突然惊喜的发现,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是对人生的不停思考,对生活的不懈追求,不仅仅是明代进士及其家庭的一段生命历程的记载,也同样适用于当今我们这些还在象牙塔里孜孜追求学术的莘莘学子,我不禁莞尔了。
从攻读硕士学位到博士学位这九年,当我在故纸堆里翻查和积累明代进士家状资料时,我似乎与明代进士二万四千多人的群体做了一次又一次对话。他们来自何处,他们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他们科举中式时的身份如何,研读的是什么经书,他们的成长经历如何,他们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才得以成为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举人乃至进士?这些问题都一直在困扰着我,一个历史研究的初涉者。
我和我年迈的双亲一家人之所以坚持到今天,靠的是对教育能够提升人素质的信心,靠的是对知识就是力量的信心。我本人还是要深深感谢成长路上所经历的种种磨砺,或许这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这也正是我这篇学位论文关注明代进士及其家庭和社会变迁的研究意义之所在。谨为记。
在这漫漫成长路上,我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深觉感激不尽。现致谢如下: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九年来对我坚持一个学术梦想的接纳和支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五年来对我《明代进士家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研究项目的采纳和扶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九年来对我学习和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感谢原任职于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现任职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吴宣德研究员在2004年的9月决定指导我攻读硕士学位,2007年的9月决定指导我攻读博士学位!深深感谢吴老师对我学位论文从搜集资料到确定选题范围,到确定框架、划定材料范围、数据统计和处理每一个细节的耐心指导。
感谢我现任导师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所长严佐之教授对我论文从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框架推敲、撰写成文到最终修改定稿的全程关注和悉心指导。特别感谢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以严佐之教授为首的学术委员会老师在吴宣德老师调往浙江大学之后,毅然承担起指导我博士学位论文的重任。
感谢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严佐之教授、严文儒副教授、朱杰人教授、刘永翔教授、黄珅教授、郑明教授、王铁教授、周瀚光教授、马镛教授、戴扬本教授、顾宏义教授、徐德明副教授、罗争鸣副教授、方笑一副教授、宗韵副教授、李慧玲副教授、丁红旗副教授、任莉莉讲师、丁小明讲师、费喆老师和曹珊珊老师等在我古籍整理的学习进程与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所给予的鼓励、关怀和教导。
感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与东亚系教授、中国教育部特聘长江讲座教授、中国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学术委员本杰明·艾尔曼老师六年来对我在学术上的诤诤教诲,对我学术能力的始终信任。在我参与其著作《晚期帝国科举文化史》的翻译过程中,我这篇博士学位论文从题目、框架到行文都获得了宝贵的灵感和启迪。感谢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吴格老师对我学位论文框架的肯定。
感谢吴宣德老师及其《清史·选举志·进士表》研究团队对我《明代进士家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项目的学术支撑和扶持。在此特别感谢马镛老师及其家人和门下弟子在学业上对我的理解和支持。
感谢吴宣德老师、马镛老师和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张伟然老师三位专家的联名推荐,以及本所学术委员会对我的推荐。我才有幸在2011年的4月获得了华东师大科研创新项目的资助,从而可以从容继续本课题的研究。
感谢上海图书馆古籍部陈先行老师、黄显功老师,华东师大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吴平老师在我查阅论文资料时所提供的种种指导和方便。还要感谢国家图书馆古籍部、中央民族大学古籍部、华东师大图书馆、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浙江省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诸位老师对我的帮助。感谢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虞浩旭老师对我科研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感谢此书雏形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初稿写成时,高寿仙、郭培贵、彭勇、钱茂伟、张伟然等诸位老师对我论文所提供的宝贵修改意见。感谢四川师大硕士研究生胡新同学对我学位论文定稿的仔细阅读。感谢学位论文答辩会上各位委员对我这篇论文的肯定与批评。
感谢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杨健庭老师、浙江慈溪县方志办王孙荣老师、上海交大历史系蒋勤老师、天津师大历史系刘雪飞老师、安徽师大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丁修真老师和山西大同大学孔伟伟同学,还有我的同学博士毛文鳌、郑丽萍、祝伊湄、张屏、刘煜瑞、林俊俊、师妹丁蓉、中文系雷伟平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陆路同学,陕西南海洋、柳育龙朋友和广东钟弢朋友在我撰写和修改此书时所提供的种种帮助与支持。
王红春
2017年2月6日
于安徽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