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起,我加入了从河东跨越河西的上班族行列,每次被问及我的居住地和上班地,无一例外会迎来一阵惊叹声:“上个班这么远,你这工作绝壁是真爱啊!”
是不是真爱姑且不谈,我今天想特意说明一下:支持我继续的不仅仅是爱与梦想(说到此处自己先笑翻了,看官请自行脑补画面),还有其他,比如:精打细算控时间带来的成就感。
谈到时间管理,这通常是人们感觉到时间不够用的时候才会极其重视的事情,其实很多人是没有时间管理的概念的,因为日常有太多的时间可挥霍,这里面的“他们”也包括了未开始践行自我管理理念之前的我。
上班路程远,途中耗时多,工作强度大,个人学习任务重,这一系列因素叠加,激发了我对时间管理的兴趣,而对上下班出行时间的控制是我精打细算规划时间的开始。
背景说明:从我家到上班地点,中间需分为三段:起始段-打车至地铁站,中段-搭乘地铁,末段-转公交,再步行一段到公司。
刚到公司的前三个月,我凭着感觉上下班出行了一段时间,每天踩点打卡是常态,摩的飞车,一路狂奔是经常上演的戏码。打车烧钱不说,每天惊魂未定抢打卡的个中滋味谁试谁知道。
如此煎熬了一段时间,终于忍无可忍之后,我开始尝试找方法改变当时的状态,于是尝试做了如下调整:
1、记录我上班时每个路段所需耗时。做了一周的记录,具体数据如下:
起始段打车耗时12~15分钟; 中段搭乘地铁25分钟; 末段转乘公交12~15分钟,步行5分钟到公司; 再加上中途转乘候车5~15分钟,累计需要约1小时15分钟。
结合这个数据得出结论:8:30上班的我,必须在7:10分出门才能从容不迫。
2、出行时间确定后,开始着手规划我这“事儿妈”早晨要做的事项用时了。我早上的固定项目:运动、早餐、准备中餐便当、个人洗漱、招呼娃儿起床。往常我一般早上5:30起床,要保证7:10出发,我有三个选择:更早起床、精简项目或提高效率,最终我选择了第1项和第3项。调整后实施情况如下:
5:10:起床后先洗米上锅,然后外出跑步; 6:10:做完跑后拉伸回家,歇汗的同时把早燕麦冲好随鸡蛋一起放入蒸锅,接着冲凉; 6:30:冲凉以后把早餐取出蒸锅放凉,继而上楼护肤化妆,顺便把小莫吻醒; 6:55:照顾好小莫洗漱,开始一起吃早餐; 7:10:带好东西出门。
3、出门以后,我就开始卡点,7:26分赶到地铁站,7:56分赶到公交中转站转乘8点发车的区间公交,如此下来,我基本可以在8:15分抵达公司。而一旦中间某个节点出现延误,我就会启动B方案,把末端段的公交换成打车,以此确保不用太赶或迟到。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了,这么做不会觉得辛苦吗?基于我2016年的体验,我很负责任的说:自我感觉很好,对时间的高效利用带给我很强的自我掌控感,随着这样运用时间的技能日渐熟练,很自然的我把这些办法延展到了工作领域,换来的是更多的成果和成就感,大大的成就感又再次转化成促使我乐此不疲做这些事的动力。
最后小结一下,以上三点可以归纳成以下步骤:
1、通过记录确定事项所需耗时,基于此,以终为始倒逼时间管理;
2、尝试同时间多任务操作,例如:跑步期间同时焖饭、搭乘地铁时看书,转公交期间听学习音频等等,只要你想得到的都可以试试看;
3、基于过程中的不可控项,做好预备方案,一旦出现突发意外情况也能做到快速反应,做出第二选择,如此方能临危不乱。
以上就是我因“上班路远”,从而自我改变以适应现实情况后的一些个人所得和收获总结,是否也正好验证了“凡事皆有AB两面,什么问题都有三种以上解决方案”这句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