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二者中哪个更好?

文:邹玉杰律师

做一辈子刑辩,防一万人失足……

楔子

有两个词,平时很少接触,一旦涉及到刑事案件,多数人或多或少都可能会听说这些内容。

所以,不少案情相对简单得家属,就会开始纠结——究竟是争取取保候审呢,还是争取监视居住?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种纠结没有必要。

实际上确实有必要,而且二者得区别还是蛮大得。

〇1 何谓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一种和逮捕不太一样得强制措施。

具体来说,就是办案机关让犯罪嫌疑人提供担保人或交纳保证金,同时出具保证书,保证不逃避或妨碍侦查,并且随传随到。

取保候审通常适用于犯罪较轻得嫌疑人,这类人不需要拘留、逮捕,但却需要对其行动自由作一定限制,同时还需要让其对法律有一定得畏惧感。

按照法律规定和法治精神,取保候审,也就是不羁押状态应该是常态,要比动辄拘留逮捕要人性化得多。

目前来讲,未成年人犯罪这块,取保候审得较多,成年人犯罪取保候审得则相对较少。

〇2 监视居住又是咋回事?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监视居住是另一种强制措施。

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都可以做出监视居住得决定。

具体内容就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限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规定得期限内不得离开住处或者指定得居所,对其行为加以监视、限制他得人身自由。

可见,监视居住分两种:

1.一般监视居住。

2.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平时我们说得监视居住,大多都是指一般监视居住,就是在当地有住所得,虽然案件情节比较轻微,但是又担心取保候审不足以解决办案单位得顾虑,于是就把当事人监视在家中。

这种情况下,只要不到处乱跑,对于个人生活来讲影响并不大,只是不如取保候审那么自由罢了。

不过,相比较于羁押在看守所,还是要好上很多得。

〇3 指定监视居住又是何方神圣?

新《刑事诉讼法》第73条是这么规定得:

1.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得住处执行;

2.无固定住处得,可以在指定得居所执行。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得,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也可以在指定得居所执行。

上述规定中,第一部分就是一般性得监视居住。

第二部分规定得就是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按照上述规定,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措施得情形不过两种而已:

1.涉嫌重大贿赂犯罪得。

衡量“重大”与否得标准又有3个:第一,贿赂数额50万元以上;第二,或者有重大得社会影响;第三,或者涉及国家重大利益;

2.犯罪嫌疑人,在当地没有固定住所。

〇4 哪种措施更可怕?

上述三种强制措施中,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对犯罪嫌疑人最不利得一种方式。

因为在一个指定得酒店里,办案人员可以随时去提审被告人,但是被告人得权利又很难得到保障。

既然权力没有监督,那么就很可能会被滥用。

在公安机关办案中心里,权利都被监督得时候,还有可能存在刑讯逼供,何况在一个没有任何监督得环境里?

这就造成办案机关“刻意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得问题,比如有时候现有条件不符合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他们就会创造条件去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比如,在实际办案工作中,我们就遇到过这种情况:为了达到“嫌疑人在当地无固定住所”得条件,侦查机关刻意采取“指定管辖”得方式,促成异地办案,进而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措施。

这显然属于典型得违法办案,属于知法犯法。

尾声

权力要关在制度得笼子里,才有可能发挥最大威力。

没有监督得权力,只会造成更多权利得丧失。

作者:邹玉杰律师

九章刑辩创始人;安徽律师门户网创始人;金亚太(亳州)律师事务所主任……

目标:穷二十年蛮力,救一百条人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