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是几百年来中国文人的一个奇迹。
在留下锦绣文章、精美绝伦的书画作品同时,苏东坡也以他豁达的襟怀、潇洒的人生态度,描画出一个真正的纯粹的闲适的文人形象,几百年,无人能及。
他惯于吟诗作赋,千古名句在他的诗词里,随处可见。
“明月几时有,千里共婵娟。”从宋朝的舞榭歌台一直唱到如今的流行歌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豪气冲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又是柔情似水。
而这些,与科举文章相比,自然是闲篇。
他是用墨大家,是藏墨、赏墨高手。
仅仅是关于墨的文字就有35篇之多。一碇墨,他打眼一看,就知道制者何人。甚至在他被贬到海南时,居然研制出“海南松煤东坡法墨”,其品质,据说与制墨高手、徽州人李廷珪不相上下。
从用墨到制墨,苏东坡真是太闲了。
被贬黄冈时,在十一月的夜里,面对皎洁的月色,他欣然起行,走到承天寺中约张怀民,约下漫步,留下的月下小景美不胜收。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真是只有闲人才能拥有的闲适境界。
还是在黄冈,地僻人穷,他居然发明了一种猪肉的做法,并且写出一篇堪称闲文之最的《猪头颂》。
净洗锅,浅着水,深压柴头莫教起。黄豕贱如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有时自家打一碗,自饱自知君莫管。
这道菜,便是如今为人津津乐道的“东坡肉”。
还是在黄冈。酒足饭饱后,他想到的不是被贬的凄凉而是很自然的成为大自然中最闲适的元素。
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在左云右江之间,便是酒足饭饱的东坡居士。
真是一帧闲人闲照。
贬谪之路继续,这回到了最南端的蛮夷之地——海南儋州。
在这里,苏东坡仍然没有任何悲哀,充分的展示了一个闲人的大境界。当琼州姜君陪伴他半年后,临别之时,苏东坡无以为赠,书写柳宗元的两首诗《饮酒》《读书》相赠。
饮酒和读书这其实就是闲人苏东坡最喜欢的生活。
苏东坡是闲人,闲在他真正与自然融为一体,与之相呼应的只有清风、白云、流泉。
闲人苏东坡,在人生最后一站——常州,仍是被追逐的偶像:夹运河岸千万人随观之,东坡顾坐客日:莫看煞轼否。这样的幽默是给予苏东坡的最高褒奖。
闲人苏东坡,留在历史上是一连串最高境界。
论文章,唐宋八大家中居其一;
论书法,宋四家——“苏黄米蔡”居其首;
论绘画,开创文人画先河……
苏东坡不是谦虚的,至少表面上不谦虚。他并不掩饰对自己作品自恋般的喜欢。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这是他对自己能写出犹如天助般雄文的诠释。
他是性情中人,读到自己喜欢陶渊明作品,他甚至认为“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陶渊明的文字是他最好的慰藉。
对风景,他是彻底的乐山乐水。被贬惠州,在游松风亭时,因为脚力疲乏,亭子还在山顶,便公然就地而歇。顿悟,上亭还有那么多路,也不过是观景,既如此,这半道上“有甚么歇不得处”,于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苏东坡的闲,是真正的闲。闲到心灵空闲,方能赏山水、乐生活。他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看淡名利的潇洒派、是视读书饮酒为人生要义的真名士,是可遇不可求的中国文人心灵最高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