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山=仙
王小爱 山东烟台七年级
苏轼,号东坡居士,有人称之为“苏仙”。苏东坡寄情于山川,诗词纵横肆意,为人超然率真。颇有仙人之风度。
苏轼好游山林。他“乐山、游山、知山、写山。”在写山的文学中,立下了不朽的丰碑。
熙宁七年秋,苏轼调往密州任知州。尽管被贬,但仍然是创作兴致高涨。北方的高大山川,热情淳朴的民风,开阔了他的心境,改变了他的词风,也促进了豪放派词风的形成。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在此著成。它便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
“鬓微霜,又何妨。”“西北望,射天狼。”豪情壮志尽显,英雄气概谁与争锋!“酒酣胸胆尚开张。”我似乎立于广袤的山野中,看苏轼策马狂奔,意气风发。身后红底黑字的“苏”旗迎风招展。周围百姓热血澎湃。真是豪迈洒脱,颇有醉仙的风范。
后来,苏东坡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职位地下,没有实权。此时苏东坡已是心灰意冷。为解心中忧愁,流连于山川之间,感山上风吹,听林间鸟鸣,观悬泉瀑布。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佳作。词风越来越豪放,越来越豁达。似是气吞山河,又似是仙人的慨叹万千。
此时的苏轼,的确一心想要归隐山林。于是他带着家人开垦一块坡地,种田维持生活。山林中自给自足、逍遥自在,让东坡彻底爱上了田园生活,彻底地爱上了大好山川。在高低起伏的山脉中,苏轼如同天上的一缕白云,远离世俗纷扰;如同世外仙人,淡然自若,亦自得至乐。
如此看来,东坡的命运倒也坎坷。他的言论似乎总是不合时宜,屡屡被贬。若不是太后保他,他似乎都不足以在政坛留名。在我们看来,屡屡受挫,怕是连见人的脸面都没有了。而东坡却是在一次次的挫败中,感悟人生,淡然微笑,思想境界也是步步攀升,最终处世之道如同仙人。
何为仙?人爬上山,站的高了便成了仙。苏东坡走进山间,亲近自然,便爬上了“山”,于是被称为苏仙。
而我们也应走近山林,走进山川,与自然交个朋友。山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真正达到“仙”的超然境界。相信我们定能如苏轼般豪迈洒脱,淡然处世;定能如苏仙般,山水皆故宅,天地皆存心中。
乐观=笑得长久
刘璁霖 烟台七年级
“你一次次给他现实上的打击,他便一次次超越现实。”这句话说的大概就是苏东坡了,他被现实一次次所打击,但从未被打败,反而却一次次超越了现实!
苏东坡因与王安石变法意见相左而三次被贬,被贬到了许多地方,却也让苏东坡有了许多的所见所闻,开阔了苏东坡的心胸,笔下的诗词也变得饶有趣味,也增添了中华诗词的魅力。
“我虽然被贬到了一个南方的小岛上,受到了许多冤屈,可我心中并不悔恨,因为我在途中有许多的我从未见过的所见所闻。”由此,也就能看出苏东坡的心胸有多开阔了吧。
具体开阔到什么程度呢?林语堂都说:“苏东坡的乐观,无可救药。”他被流放到了南方小岛了都,没有医生!他却说:“我一想京城当中有许多被那些所谓的医生误诊而逝的人,我就替我感到万分幸运了。”一个能在悲境中,“研发”出东坡肉的人,想想就知道有多乐观了吧!
不难想象,若我被贬到了一个南方小岛,心中定是愤愤不平,然后就是喊冤叫屈,若是无人应答,最后肯定是郁郁而终。可苏东坡与我截然不同,他吟诗作赋,虽在南方小岛,可仍许多佳作在他手中诞生,最后也只是病死罢了。我实在是敬佩不已,敬佩他的泰然处事,也敬佩他的乐观心态!
在历史中,往往只有乐观的人,才会笑得长久。例如忍辱负重写《史记》的司马迁,被贬三次却生活乐观的欧阳修,他们往往笑得长久,名传千古,令人钦佩。但那些生活态度悲观的人,对待生活也极其恶劣,别说笑得长久,就连笑都不太可能.....
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总会使人心情大好,更好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战胜一切挫折,从而生活也更加滋润,当然也会笑得长久!
超然洒脱苏东坡
刘博文 南京六年级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和一段段传奇佳话。
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细流,而在这些流传千古的佳句背后蕴含着他怎样的人生况味呢?
苏轼的人生和他的巨大成就都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良好的教育和一点点的运气。苏轼从小便勤于学习,巧于读书,他曾经将一百卷的《汉书》手抄了三遍,达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可见他巨大的努力。这对他一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着莫大的关系。苏轼的父亲苏洵从小就对苏轼严加管教,不断地熏陶,造就了苏轼良好的观念,而母程氏也是一个深明太义的人,苏轼便在这富有文化气息的家庭中健康地成长起来。
苏轼是一个个性率真、坦白的人,面对被歪曲的事实,他总是以口相劝,可是正是他刚正不阿的精神把他使劲地拽下了人生巅峰。他的诗文创作更加体现了这个特点,结果更是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令他一生麻烦不断,风波不停。
可是,既使在如此艰难的生活中,苏东坡始终坚持了不屈不挠的意志。
当他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没有惊慌失措,没有一蹶不振,只是抱着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是我们往往所做不到的,只有他这样的精神才铸就了赤壁绝唱。这就是苏东坡,一个乐观主义者,伟大的文艺天才,在他的传奇人生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乌台诗案中,他是怎样做到让敌人也不禁折服?或许他的魅力不在于他的“天才” ,而是他的洒脱。到他从人生的高峰瞬间跌入低谷时,他没有将自己反锁在痛苦的牢房中,而是苦中作乐,这种强大的自慰能力不得不让人敬佩。
苏轼的一生教了我们许多,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当我们一举成名,扬名天下时,能否冷静地去面对;当我们面对巨大的挫折之时,又该以怎样的心态去迎接困难?
这引起我的共鸣,在书中苏轼的一生也体会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跌跖起伏,仿佛自己也经历着,感同深受着。苏轼是值得敬佩的,他永远都会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川流不息,煯煯生辉!
苏轼“三境”
刘咏泰 南京七年级
人的一生,多多少少,都受过不同宗教的影响,只有少部分人,才真正纯粹是单一宗教。而苏轼这个人,却受到了儒佛道三家的影响,达到了少有人及的境界。
儒家忙乱为世间
儒家,可以说三家中最惨。只因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辈分;只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规则,只因以百姓安危为己任的理念。
苏轼初入朝廷,便遇上了震惊朝野的“王安石变法”。由于理念不同,便很快被新拍敌视。苏轼不愿与其为伍,便主动请求离京。
我还记得那天,开封府南门外,苏公坐在马车上,我于车边跟着。苏公撩开帘子,回头望着城中大殿,谈了声气。“苏公,怎么了?”“我还是舍不得啊!”苏轼讲道。“苏公,您……”“为什么,我明明是对的,他的政策有误。”“苏公,您别劳心了吧。”苏轼放下帘子,我坐到车夫旁边,一路无话。
几天后,我随苏公来到了密州。本以为在这里,公子还会继续消沉,没想到他走了出来。
儒家的境界,大多数时候是奔波的,劳累的。儒家的官员,看似为着百姓而活,实则是为着皇帝而活的。所以,儒家的境界,并没有自身自由。
佛家慈悲救苍生
佛家,以慈悲为怀,以宽容为本,有着“地狱不空,我不成佛”的超凡信念。看似与儒家无异,实则在这个境界上,一切对苍生的救助,无需他人命令,达到了精神上的自由。
刚到密州几天,苏轼就忙了起来。每天都是衣冠端正,坐在堂上,听百姓陈述灾情。并命人一字一句记下,夜间还要察看。
他为了抗击旱灾,亲自走上常山;为了抗击蝗灾,亲自下田指导,甚至于亲自拿网抓捕。每一次的抗灾活动,我都随苏公而行。
记得那次祈雨,苏公又是亲自走上山去。在山顶看着劳累的苏轼,我不禁有一丝心痛。可苏公只是深呼吸了一下,便开始祭天。先拿出祭文,高声诵读一遍。那山谷,似乎明白了苏公的心意,于是一遍遍会响这祭文,似乎决心定要上天知道人民的心意。接着,苏公拖过蒲团,就这么跪了下去,那毅然决然的神情,让我久久不能自拔。等会过神来,祈雨已经结束。
苏公五次祈雨,五次灵验,先不说这是上天对他的恩赐。就说这为民奉献,救济苍生的品质,不正是佛陀现世吗?
道家超然无阻碍
道家,是自由的象征,是超然的能力,是自然的代言人。这一层境界,算是解放了自我,无视世间的阻碍。
祈雨结束,旱灾解除之后,苏轼在房间闭关不出。几天后,苏公在城北建起了超然台。“超然”二字,取自《老子》一文。之所以用着两个字,我想是苏公已经走出了儒家的困扰,超然物外,不被世间所阻碍。苏公登超然台,总是在台上眺望常山,似乎是在怀念,怀念当年祈雨治水的场景,在怀念山脚下的“雩泉”,怀念常山的德行。
在这之后,苏公虽被新、旧两派抵制,再次辞京。虽一贬再贬,却总是以乐观感化他人,从未再显伤感之情。许多年后,我随苏公有幸路过密州,便再登超然台。这台子和多年前一样,未被损坏。可是从苏公的眼中,从那看似飘渺,实则坚定的眼神中,我感到了升华。
到达道家的层面,苏轼已经自由了,天地之间,不再有任何人能够左右他,主宰他。他不再有任何的阻碍,未来的道路一片平坦。
每一种境界,都是一个不一样的人生,每一个境界,都有不一样的未来,将三个境界融合起来,那便是自由之本。
真善
王家梁 无锡七年级
一抹略带昏暗的红晕出现在了天空之上,我在小道上走着,道旁树木在晚霞的照映下,显得分外温和。
苏轼二十一岁便得志,殿试之后,他又得到了宋仁宗的赏识,宋仁宗认为他是个宰相之材,就兴冲冲地告诉皇后。但没想到的是,苏轼竟然被一贬再贬,贬到了密州,只在此当了一个小小知州。
苏轼的仕途原本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因为他的直爽,多次直言进谏,得罪了王安石等人,被他们抓住把柄,四十多年都在贬谪的日子里度过。
此时,我仿佛看见了一个人,他为了人民,为了国家,四处奔波,建造起神祠,无数次跪下,只为了给人民求雨。这就是苏轼。
苏轼刚到密州时,蝗虫成灾,庄稼全被破坏,还有那令人崩溃的干旱,苏轼完全可以闭眼不管,但苏轼并没有这样做,他不断地祈雨,上山寻找泉水,没想到祈雨过后,天空中真的下起了雨。人们见了,齐声欢呼起来。俗话说好事成双,苏轼又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汪泉水,取名雩泉,并将雩泉的水引入田中,滋养着麦苗。
我看着,看着,似乎也成了一个知州,来到了一个旱灾连连的地区。我多次想闭眼不管,但我又不忍心看到人们无家可归的身影。此时,有一种精神感染着我,使我感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
回想着刚刚所幻想的事,苏轼那种不为私立,一心为民的品质使我记忆犹新,这种品质感染着我,使我明白了何为真善。
晚霞已经变淡,但仍然散发着光辉,这光辉是那么的温暖。道旁树木轻轻晃动,一切都被这光辉笼罩,这光辉之中所蕴含的品质,正是苏轼心中的真善。此时,一切都被真善所感染。
苏东坡的境界
许东凯 苏州七年级
雨,淅淅沥沥得下着,细细的雨丝打在树叶上,发出“沙沙”般的声响。似乎,一切都显得那么朦胧。即使是这样,你仍旧可以看见,一个人穿着草鞋,迈着轻盈的脚步,泰然自若地在雨中行进。他,就是苏东坡。
当时苏东坡是反对王安石一派激进的政治方针,因为他力求稳扎稳打,慢慢来,但复杂的政治斗争世世代代都一样,总有人得志,总有人落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苏东坡由于其的清高、豁达,于是自请外调,来到了密州,与这的风土人情结下不解之缘。
在密州,陈奏灭蝗,兴修水利,对当地百性带来的好处莫过于此,而我认为最能体现他思想境界的其实是打猎。
我们去诸城的时候,去见了很是普通的常山,站在山顶,似乎还听得见猎猎风声、嘶嘶马鸣,看得见锦帽貂裘的苏轼宝刀未老挽弓射雕的英姿飒爽。默诵着诗词,词中好像有一种让人心灵长翅膀的东西,翱翔在这片天空,心中涌动着一股豪气,浩浩荡荡的人生充满着希望。
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超然台内有一处苏东坡打猎时的画像,那种霸气的神情,和威震四方的气场,感觉就不是在围猎,而是在打仗。与谁打仗?西夏。但由于仕途不顺,无法完成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这对于苏东坡这种人是何等的凄惨!
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可苏东坡也只能这样,喝醉后把打猎当成战场,报效国家。在这种命运的玩弄下,他其实有资格耍无赖,有资格做个隐士,不问世事,更有资格对百姓不管不顾,但他没有。
这需要多好的心态?这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他?说白了就是一种境界,一种“高处不胜寒”无人理解,却依然热爱,为这个世界负责的境界。在现在,达到苏东坡这种境界的人少之又少,莫说热爱世界,就算是谁不小心挤了某个人,那个人都要与其拼的你死我活。
雨渐渐停了,山头升起了明媚的太阳,霞光打散了一切阴霾。他四周环视,微微一笑,继续大步向前走去。
乐观拯救未来
金锦辰 南京七年级
悲观的人,机遇中见到困难;乐观的人,困难中见到机遇。当身处万丈深渊之时,乐观会把你轻松的拉上来。当你再从崖上向深渊望去,你会发现,不管在黑暗的何处,都有乐观之绳,只是看看你能否拴着绳子爬到顶。
苏轼用人生向后人倾诉他淡泊人生,豁达超然的精神。但我认为他用乐观拯救了自己,这才形成了他淡泊人生,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颠沛流离,他一再被贬谪,甚至下狱。然而,豁达的苏轼无论在什么样的逆境下,都不悲声叹气、怨天尤人。几缕残阳照在那里,却被无边的黑暗所吞噬,在残破的泥墙上满是灰尘,那里像是一副棺材坐落在这偏僻的角落,矮矮的,充满着压抑。无论处在何时何地,他总是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登山览胜,临渊赋诗,总是努力寻找人生的快乐,寻找人生的休闲感,而这种寻找反过来又提升了他诗词文章乃至做人的境界。很多流芳百世的诗词都是他在逆境中创作出来的,悲伤在他身上似乎都没有任何意义,他用乐观挺出了监狱,向遥不可及未来迈进一大步。
乐观将他拖出死亡。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寄托了苏轼对远隔千里的家人的浓浓思念之情。在月光下,眼泪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心中满是悲伤,不舍。但是他用乐观挺过来了!
几年没见的家人在云雾与月下若隐若现,这是令人心中多么绞痛啊!高尔基说过:“我相信过,如果怀着愉快的心情谈起悲伤的事情,悲伤就会烟消云散。”苏轼就用超然的心境脱离人间世俗,放平心态。对于那些心中不断骚扰的野兽,丝毫不理。淡化了心中的情感,超出了一个新境界。
乐观是种长久的情感,不是跌宕起伏的情绪。这不同,体现出每个人经历苦难后的造诣。
在悲伤陷入深渊时,当痛苦无法平缓时,当怨气无法发泄时,想到苏轼当年跌宕起伏的人生,还会想四处喧闹,表达自己的痛苦吗?在苏轼身上,我看到了大大的乐观。一时开心不是乐观,在困境中还保持平常心,才是真正的乐观。
乐观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你,拯救你无限希望却又充满未知的将来。
忙中偷闲话东坡
李子树 南京六年级
在中秋之夜,家家户户红红火火,同度中秋,整城灯火通明,喧闹声不绝。
可此时,确有一名中年人,在一间灯光昏暗的房间中沉思许久,叹了一口气,慢慢的抬起头,望着夜空中依然沉睡的圆月,双眼泪下,久久凝神着天空。两鬓斑白的他望着宛如玉盘的月亮,诗兴大发,泪不再流,立刻研墨铺纸,提起毛笔,顺手倒了一杯酒水,以助诗兴。
半个时辰过去,笔下生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慢慢提笔,失望至极,望着远处的高山,他又长叹一声 ……
此人即是一代诗仙苏东坡。
苏东坡的一生可谓颠簸起伏,时而升官,时而被贬,时而清闲,时而忙碌。可他的初心从来没有改变,依旧热情,依旧豪放。
当时他在密州当官,但这一代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当地百姓是苦不堪言,大都外出逃荒,贫苦人家甚至卖儿卖女。
苏轼看在眼里,急在心中,眼看灾情危急,一边上奏朝廷,数次登门拜访当地土豪权贵,请求其捐粮抗灾 ,一边带领群众三番五次亲自祈雨烧香,祈求上天降雨滋物。
也许是老天有眼,不久密州就天降大雨,灾情缓和,万物复苏。为此,苏轼亲自带领百姓到石潭谢雨,烧香拜神。
苏轼为了抗灾,与人民同住,甚至有一次还亲手打水浇田。可以说,苏东坡在抗灾上付出了许多心血。
苏轼在任密州太守之时,公事不绝,忙碌不堪,但他并未为此而焦头烂额,反而满面春风,乐观开朗。可谓“忙中偷闲”啊。
与当时昏庸腐败的朝廷相对比,苏轼一切官职皆清廉爱民,公正廉明 ,为百姓造福。可正是因为这点,早年风光的苏东坡被庸官一贬再贬,贬至海南。但苏轼依旧如当初,饮酒作乐,热情豪爽,成为后人一大奇谈。
你们可能会说,如果苏轼不被贬官,那会不会有更多的诗词作品展现出来?我觉得不然,苏轼大部分作品都反映自己的生活与思想,以热情豪放为主,大多作品都出自于他被贬受挫之时。我想,正是因为官场的挫折,才造就了苏东坡一代文坛的霸主。
超然乐观的苏轼
肖锦阳 丹阳六年级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来自一千年前的吟唱穿越时空隧道,久久地回响在我的耳边。我闭上双眼,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天地茫茫,烟雨苍苍,滚滚长江向东一泻千里。惊涛拍岸,江边,一位高冠长髯的老者正在对江高歌。这就是苏轼,我眼中的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这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
在我看来,苏轼不仅仅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一颗光照千古的耀眼明星,他更代表着一种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苏轼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并未被打败,而是凭借着超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用豁达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这样一位超然乐观的大诗人,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少了苏东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一定会黯然失色的。我们将读不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美句;我们也欣赏不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言名句……那将是怎样的遗憾呢!
我想也许正是这份超然和乐观,造就了他的成就,让我们今天依然深深记着并永远怀念着。
在我隐隐的泪水中,我看到了他身影渐渐地远去,远去……
爱民如子苏东坡
朱柯铮常州七年级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个学士,同时,他也是一个爱民如子的人。
今天,我观看了苏轼的模样。他有着瘦得几乎要凹进去脸,略长的胡子,但嵌着的眼晴却显得十分坚毅,十分犀利,感觉他似乎在暗暗宣示着要为人民谋求福利,要严惩贪官污吏。
当苏轼因新旧党的争斗中,被贬到诸城做官时,他深深的感受到了到当地因很久为下雨而造成的干旱危害之大。于是,为了百姓的正常生活,他便按照当地的习俗,多次虔诚的上常山祈雨。
于是,当地果然下雨了,并且,苏轼还找到了口泉。然而求雨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为了祈雨的成功,他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可以连续几个月的吃斋,并沐浴更衣。这令我似乎听到了当他在吃斋时,想着:为了人民,少吃点肉,也是可以的;当他在挖井时,想着:吃的苦越多,人民就可以收获更多。
当被贬到偏僻的海南时,面对着地位更低的少数民族,他并没有以“天朝上国”般的态度自居,而是平和地面对,甚至还专门地开了一所学堂,来使当地的人增长学问。
这不禁令我十分感慨。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他总是遭受贬折,尤其是在太后死亡后,这点显得更加明显了。然而,在这种正常人无法忍受的情况下,苏轼却忍了下来,并且,他还顾及了当地的人民,不忘记关照当地人民的生活,不忘记教育当地的人民。
苏轼,不仅通晓文学,而且在政治上也有听造诣,爱民如子。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子呢?
苏东坡的山水
周鸣昊 常州七年级
与以往不同,今天格外的炎热,但是尽管再热,也无法让我们放弃对超然台的向往,谁让苏东坡是我的好朋友呢?所以今天,我们就要去超然台欣赏苏东坡的山水。
刚进入馆中,面前的景物和介绍并没有让我眼前一亮,不过,我还是坚持要走完整个纪念馆。快要走完了,突然,一段文字吸引了我的注意,上面还有一个小标题:“钟情山水,游猎寄怀。”
诸城的常山是苏东坡喜欢登临的山之一,他还曾在此写下《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等流传千古的名篇,他还在当时诸城遭遇旱灾时,亲自祭拜天神,如此为国为民的一个人,在那个时候的宋朝是多么难以见到啊!
苏东坡虽说是一个文官,但他也是一个喜欢打猎的人。他在密州的时候,曾经一度在常山东南的黄茅冈打猎,并因此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祭常山回小猎》等留芳百世的著作。正如老子所说:“虽有荣观,燕出超然”,苏轼这种休闲方式,怎么不能称为超然呢?一个小小的超然台,又怎么能阻挡住苏东坡的脚步呢?毕竟这是他自己的山水啊!
我就是苏轼,苏东坡所热爱的山水就是我最希望的居住环境,我也愿像苏东坡一样,将自己寄身于自己所热爱的山水之间。
我就是苏轼,苏东坡休闲的情怀就是我最盼望的生活境界,我仍愿像苏东坡一样,将自己寄身于休闲的生话境界之中。
从超然台上下来后,天气还是那么的炎热,我却从苏东坡的山水中找到了我真正的未来,我要成为一个超脱世俗,超然清新的清官。
燕处超然
王家宜 无锡七年级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题记
一座高大的楼台巍然而立,它虽没有天安门那样气魄宏伟,但多了一份古朴,多了一份神秘。
这就是超然台,苏东坡曾在此度过了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时光。宋神宗熙宁七年十二月三日,苏东坡任密州太守。此时,苏东坡正值不惑之年,他大步踏进了人生的成熟期,做出了卓越的成就,而超然台,正是他人生中不朽的杰作。
当时诸城西北墙上有“废台”,苏轼“增葺之”而成,“日与其僚,览其山川而乐之。”其弟苏辙依据《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文意,命名曰“超然”,并作《超然台赋》予以赞咏。后来,引发苏轼《超然台记》横空出世,成就千古名篇。
苏轼建超然台,是为了赏诸城之美景?还是为了脱离世俗,超然物外?或许两者都有,或许不是。
但我知道,苏轼已经领悟到了“超然”的真正涵义吧!身在凡尘却志存高远,不与人同流合污,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也不为功名利禄所累,这才正真做到了“超然”。
《道德经》中有云:“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意思是人的精神可以不依赖外物而获得。才能名气出众之人不为功名利禄等外物所累,虽有荣观而身处自然则不违背人性。
苏轼就很好的做道了这一点,做到了“超然”。但是,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他又身先士卒,有着一腔热血,为民着想,时刻关心国家大事,被贬却依然仍不忘报国。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正是这一句话造就了苏轼熠熠生辉的密州岁月,成就了他灿烂辉煌的一生。
超然 爱民 豪迈
孙浩程 山东烟台八年级
苏轼是个天才,虽说生于文学世家,但年轻时就展现惊人天赋,十九岁进京赶考,就创作出震惊欧阳修与梅尧臣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之后更是创作了《赤壁赋》等经典之作。后因冒犯皇帝,被贬密州,打猎中由感而发,创作《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以表欲被提携,抵御外族入侵的决心,赤子之心一览无余。
苏轼真是豪迈豁达之人。
1074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他从杭州被贬到密州,虽只在密州任了两年时间,但这两年给后世留下不尽英名。
他是有志向,有情趣的人。他刚到密州时,就相中了西北的废台,增葺之而建成,为他观赏山川,抒发壮志提供场所。他闲暇时就独自徘徊于台上,望月长叹;对影抒情,尽显其超然的本质,一曲《水调歌头》就是他在长叹中的杰作。不能怪他志趣太过孤僻,只怪与他志同道合的知己有几人?
苏轼做官,为的是宁静,为的是民生。密州少水,他不仅不阻止祈雨活动,还带领官民祈雨,这实在是难得的做官榜样。很奇怪,也可能是上天认可苏轼,他的祈雨活动,无一次不灵验,因此深得人民拥护,甚至苏轼发现雩泉的那座山也被人民称作常山,其义为常德之山。超然的本质,爱民的内心,对比社会上的贪官污吏,这实在值得引人深思……
赤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在黑暗污浊的社会中,你的赤子之心是否能经受考验,突破黑暗呢?当时宋朝同西夏纷争,看似平静超然的苏轼内心的赤子之心早已躁动不安,一心想带兵出征,报效国家。正值祈雨结束,苏轼热血沸腾,组织千百人马在常山脚下打猎,一时人声鼎沸,浩浩荡荡,苏轼乐在其中,更愁在其中。就这样,中国历史上诞生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一千古名篇。他将西北的天狼比做西夏的党项族军,把想被提携,抵御外族入侵的决心融入其中,耐人寻味。也许,这就是苏轼抒出豪迈志向的唯一方式吧,着实令人深感悲哀。
苏轼当年做过帝师,但他的言行与皇帝不和,皇帝多次要贬,可太后十分欣赏他,直到1093年,太后逝世,皇帝立即无情地将他贬至定州,后来便是他噩梦的开始,他被一贬再贬,最终在贬官的路上逝世。
原来天妒英才这词是真的,苏轼的一生,在历史上真的少见。但他被戏剧性的命运折服了吗?并没有!超然的心境,使他超脱世俗;爱民的情感,使他孤独不再;豪迈的本性,使他跨过心中深处的障碍。这才是真正的高人。
人间留英名,世上无苏轼。
坡仙的书魂
唐佑琪 镇江八年级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是对“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概括。
诸城的超然台,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巍然屹立的城墙下面就是苏东坡的纪念馆。古铜色的凝重,如苏轼对朝庭变法的担忧,对民不聊生的忧愁。
步入书法展厅,我两眼发光,心情澎湃,苏轼可是“宋四家”之一,写得一手好字体——苏体。我细细的观察起苏体来,你瞧,这字用墨丰腴,字字丰润,很少看到枯笔,且横轻竖重,轻重错落,大小悬殊……他本生也如这字一般淡泊名利,豪放万千,分得轻重,虽然人生坎坷,但是依旧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更是一心为民,为民服务,自称“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民”,凡是他待过的地方如:杭州、密州、徐州等地方的人都称赞他的好,在他被贬官的时候还他求情……
欣赏着、欣赏着,苏轼仿佛出现在了我的面前,端坐着身子,手握着毛笔,一笔而下,龙蛇竞走,又似流星般挥洒。真是字如其人啊!苏轼他本身也是修生养性,淡泊名利,公正严明,豪放万千,充满希望,一心为民的人!
苏轼认为自己练习书法的方法是:“我书造意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且他自认不以功名利禄为目的,不以炫耀技艺为目的,仅仅是在追求书写中的美好过程,享受书法,享受人生,写出了沧桑,写出了自我,写出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写出了对百姓的关心。
一股敬意漫上心头。苏轼,你写的不仅仅是书法,是你的生活态度,是你的道德修养,更是你自己的人生!你享受书法的过程,就像你享受人生一样,你对生活抱着闲适的态度,对国家未来报以担忧,对百姓十分的关心。你也不慕名利,想归野山林,不再陷入流俗之中,去享受自然,亦去享受生活!
回首遥望超然台,它淡泊名利,超然脱俗,它不仅仅是一面城墙,更是坡仙本人!
“城墙千万砖,块块有深情”,每一块砖,都能代表坡仙淡泊的心态,对人民的关心……
官中典范
曹轩铭 无锡市七年级
古代,人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在官场上能够占据一席之地。但是有这么一个人,他虽屡遭挫折,却依旧像一颗星一样,闪耀在官场之中,他就是苏轼。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苏轼睡眼惺忪地坐起身,一番洗漱后,苏轼又开始了他的检查工作。
就在检查财库的帐本,苏轼发现了一些问题,财库中莫明地少了些钱。疑惑之下,他叫来管理财库的王总管,问道:“王总管,这些天你可好呀。”王总管:“回禀大人,小的过得还好,不知大人此次喊我,所谓何事呢?”苏轼严肃地说道:“ 这个财库,少了不少钱,不知王总管,你可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吗?王总管望着苏轼一脸严肃的样子,心中大惊,冷汗直流,颤颤巍巍地答道:“对不起,大人,小人前几天偷偷拿了些钱,我马上就把钱送回去。”苏轼答道:“既然你诚心回改,这又是初犯,我就原谅你一回,你且回吧。”王总管听后急忙逃走。
假如我是苏轼,我也会放了王总管。王总管或许只是一时之间被金钱迷了心智,才干出这种事,毕竟爱财之心人皆有之。
几个月后,王总管仍然不知悔改,又开始贪图金钱。就在王总管在家享乐时,苏轼闯进王府,几个壮汉架住了王总管。苏轼说道:“我给过你一次机会,但是你却不珍惜,如果不惩罚你一下,怕别人说闲话,念你年迈,先打你十大板,以示忠告。”说着,只听堂内惨嚎一片。
假如我是苏轼,我早就对王总管失去信心了,但是苏轼却又给了他一次机会,这是多么仁慈啊!
又过了几个月,苏轼再次检查账本,发现又少不少钱,心中火气上涌,说道:“这王总管看来是死不悔改,来人给我把王总管抓过来。”苏轼说道:“古人云:事不过三。王总管,我已经给了你两次机会,但是你却没有抓住,来人把他送入死牢,改日斩首。”
假如我是苏轼,或许我只会辞退他。但是苏轼见他如此不诚,便干脆直接了结了他,如此行径,可谓雷厉风行。
苏轼之所以能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不仅有着欧阳修之宽厚仁慈,又拥有着包公之雷厉风行。
苏轼的词是千古之绝唱,在做官方面也是万官之典范。古往今来,名官无数,词人无数,但是又能有几人与他相比呢?
苦与甜
撒雨丰 山东德州六年级
他将自己的情感变成笔下的墨水,留下的名篇传承至今;他将理念变成奔腾的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他用自己的一己之力造就了自己的甜,也承担着自己的苦。
一个寂静的夜晚,苏轼坐在窗前,望着天上的明月,微风习过,他看见了我,我看见了他,他的叹息令人不解,也莫名让人心疼。我慢慢走进屋去,拍打搅了他。外面月黑风高,我与他在屋内却能看见良辰美景。是他的心灵与精神才让我看见,让我对这位名人的佩服“更上一层楼”。可这美景却有“瑕疵”那正是他的苦吧。
我跟他聊着聊着,便进了他的心。原来名人的一生也并不一帆风顺,成名路上也有“风”有“雨”。也给我留下震撼的道理:名人的成功也是靠自己的努力干出来的。也并非天生名人。原来他参加科举考试之后。天空电闪雷鸣,倾盆大雨哗哗落下,打在他的身上,打在他的心上,他母亲,去世了。
父丧,被贬,入狱,后妻又病逝,就凭这些,凭他在如此境界中创造的作品,令人尊重,也不得不令人尊重。他成就的金色外皮下,却是伤痕累累的一颗心。谁都不知道,那一颗平常人的心,藏着多少平人不了解的苦。
但他承受着这些,去创造堪称一绝的千古绝唱,他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将他记在心中,他生前为人民做的好事。在我们眼中可能是苦,但在他眼中却被认成甜。也许这就是他被称为“苏仙”的缘由吧。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苏轼的一生可以用这短短一句诗概括,许多人不懂,不懂他为何把世事比做大梦,我想,他想用梦来愈合自己心的“伤口”,也证明了他所经历的苦与甜。
我清醒了起来,发现自己还处于这片草地,可远处窗前的苏轼却泪流满面,再也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