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统来说在于享受生活中所带来的对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兴奋、愉悦、刺激、痛苦、悲伤等一切感知,或许用接受着更为恰当,接受着生命所带来的酸甜苦辣。当然活着活着到最后,也只是为了更好的死去。
人生百态,每个人每个阶段对活着的意义都有不同层次的解读。古语有云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理论上人生十年一个阶段也算是稳当,不过以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对生活有追求且努力着的人们,两三年必然也能跨越一个阶段了。
我们还是就理论上的阶段来说说吧,挑几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阶段,以传统中国生活方式来看活着的意义。
第一个阶段二十岁,按虚岁计算,十八至二十岁就是我们普遍认为碰到人生第一个转折点的时候,高考,这时候对于生活的意义,相当一大部分在于父母的希望、老师的期待以及对未来踏入社会的憧憬。不负青春,不负梦想,历尽千帆,愿归来仍是少年,作为曾经的高考一员,我对生活意义的划分为30%的交代,30%的虚荣,30%的向往,10%的迷茫,总结来说对的起父母的期盼,在亲戚朋友之间有可以炫耀的资本,对大学生活以及日后步入社会满怀着激情,而后也有一丝的懵懂,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来到第二个阶段三十岁,我们迎来了第二个人生转折点,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拥有自己的小家,事业开始蒸蒸日上。三十而立是一种担当,这时候对生活会有所顾虑,观念也会有所变化。责任就成为了活着的意义,照顾老婆孩子,孝顺双方父母,事业上努力奋斗就是为了更好的能生存下去,个人认为生存这个词较为准确。在赋予家人精神食粮的基础上,竭尽全力的给予一切自己力所能及的所有的物质享受,毕竟没有爱再好的生活都是空洞的。
再来看看第三个阶段五十岁,中间跨越了一个“拼命”的十年。随之而来的可以称之为“任务”,一个中国式传统“任务”,那就是为子女购置房产车产、操办婚礼。这时候活着就是为了完成“任务”。不过在这里顺便提一句,到底这是现实无奈还是父母传统?房子承载了太多人的寄托,有人把房子当作检验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准,也有人把房子当作为人父母是否合格的检验,更甚至有人不用问他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房子就是他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
六十岁了,到了退休的年龄,也带来了第四个阶段。理应该享受天伦之乐,颐养天年了,不过脑子里却有了两个字“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观念,那就是要传种接代、后继有人。当然21世纪了,虽说传统,但是早已不封建,男孩女孩都是传承。于是乎再次上岗,为子女带起了孩子。“传承”即为意义。
待至八十岁,回看过去。一生为的就是更好的活下去,为责任而活,为虚荣而活,为传统而活,继而为自己而活。到了这第五个阶段,也是最后的阶段了,相信一切也皆为空了,更多的是与老伴“执之之手,与子偕老”,更多的是尽量不为子女“添麻烦”。意义回到了我们的开局,活着活着,更好的死去。
最后,文中仅代表我个人观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思想不同,所属的环境也不同,对事物的解读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存在都有一份专属于他的意义,“但问耕耘,莫问收获”,不必过于在乎结果,活在当下,干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