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母国农历冬日“小寒”,转用到南半球东北澳就应该是夏日“小暑”了。如何形容当下东北澳“小暑”的气候特征呢?虽然不那么精确吧,大致的感觉“晨早如春有几分凉意;正午前后高温猛增炎夏名副其实;到了下午四点、五点吧,湛蓝天空被翻卷浓云所替换,气温骤然下降宛如到了秋。” 是的,说热到了正午去户外太阳底下还真热,说凉呢上点年纪的人早晚还真的披上件外衣。刚来这边时对凉热并不敏感,只觉得这样的夏天舒服得有点不可思议,穿一身短打所谓凉热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但10年过去的当下,开始在意起了气温的微妙变化,出门时也会预先备着外衣谨防受凉。
这边的人大都移民过来,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尽管所在母国气候特征千差万别,但来这里的人大都能适应这里的物候。尤其是天蓝地绿的景观,不冷不热的气温,能让绝大多数外来者一下就喜欢。日子吧不管在哪里,也都是春夏秋冬、日月星辰,住的时间长了也就适应了,哪怕有那么几分极热或者极冷的环境,离开时间久了也都成了割舍不开的乡情。来这里的人也还是有少数不习惯的,尤其是对人文环境的不习惯、生活方式的不习惯,由此引发对所有的都不习惯,有了这么多的不习惯,唯一的解脱方式就是选择离开呗。我从来不认为所谓的好、或者所谓的不好都是绝对的,因为每个人的认知不尽相同、感受性也有差异,遭遇到不适应的时候,可以在去和留之间作出选择。我在亲历的游子印象里,选择适应的还是居多,并且后来还非常喜欢。
一生当中去过不少的地方,也经历了不少艰难困苦,如今已都成了可资回忆的往事。走的地方多了也有一个特别,就是适应能力比较强,也很快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寸。我曾经几度乘坐邮轮,几天几夜漂浮在大洋深处,面对枯燥乏味的生活,同行者都直呼受不了,我却并不同样认为。我的感觉只是把习惯了的陆地生活方式,移植到了邮轮上,而且还新增了不少新奇喜乐,如此惬意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