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文化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直到现在,我们华夏民族仍然对“鼎”有着崇拜的意识。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
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在古代,一旦国家有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的时候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鼎”即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
后金政权入关后,知道“鼎”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就决定定鼎燕京(北京),标志着统治全国的大清王朝正式建立。清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军入关以后,到六月初,北京局势基本恢复正常。官吏复职,百姓复业,明朝在京畿的大小衙门都被清统治者承袭,也就是我们后来史书上所说的“清承明制”。
六月十一日,多尔衮摄政王在武英殿同入关的诸亲王、诸大臣商议定都大事。由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北全境已经是大清的一统天下。清军入关时,又打出“救民出水火”、“为尔等复君父仇”的旗号,得到了汉族地主阶级的拥护。
居北京之后,又以“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为理由,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地位,因而有越来越多的明朝旧臣参加了清朝的各级统治机构,统治地区迅速得到了扩大。
鉴于上述形势,多尔衮定鼎燕京的建国方略,得到了入京的诸王公、诸大臣们的一致拥护,决定派出辅国公吞齐哈和托以及固山额真何洛会等去盛京(沈阳)接顺治皇帝和宗室前来北京。八月二十日,顺治帝的御驾从盛京启行,随行的除宗室公主,太宗后妃及诸贝勒大臣以外,蒙古公主、王贝勒等也偕同御驾西迁。满蒙八旗轻骑,銮仪卫,旗鼓手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很有气魄。
九月十九日,御驾至山海关,多尔衮有派甲喇章京顾尔代等前去迎驾,自正阳门进入故宫。当日,多尔衮带满汉官员,上表劝进顺治帝定鼎燕京,即皇帝位,做统治全国的大清皇帝。同时,派官员护送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的神主,入太庙安座。
十月一日,定鼎大典在外城天坛举行。这天上午7岁的福临,在銮仪卫的保护下,偕同辅政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以及诸王贝勒来到天坛。
文武群臣早已列队恭候,皇帝一到,鼓钲齐鸣,群臣按次跪拜。福临在两位辅政叔父的引导下,亲手点燃清香,告祭天地,宣告即大清皇帝位,颁布“大清时宪历”。十日,多尔衮代表顺治帝于紫禁城皇极门颁诏天下,诏书宣布:“十月乙卯(一日)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定鼎燕京,建有天下之号曰大清,纪元顺治。”一代新朝正式成立。
定都北京后,清王朝基本上承袭了明朝的各项制度和各级官僚机构。
入关以前,清政府的最高政务机关是内三院和六部,定都以后,内三院行使明朝内阁的职能,顺治十五年,废除内三院,设内阁。有四殿两阁,即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乾隆十三年改为三殿三阁,去掉中和殿,增设体仁阁)。长官为大学士,满汉合任,以殿阁系名。
明朝的吏、礼、刑、工、户、兵六部和都察院、翰林院等中央官僚机构都为清承袭了下来,大批汉族地主官僚都被清朝录用。
然而,清王朝是以满洲贵族为核心的统治政权,为了维护他们在中央机构中的特殊地位,清朝在内阁之上,又有满洲亲王组成的议政处,亦称议政王大臣会议,军国大事均有此决策。此外,还继续设立理藩院,处理与藏族的关系,后来扩大到处理与其他少数民族和外国交往事务。设立内务府、宗人府,掌管宫廷及皇族事务。这些特殊机构是明朝所没有的,官员均有满人(理藩院也有蒙古族人)担任,汉人不得问津。
清朝的地方政权,一省或数省设总督,各省设巡抚,是代表皇帝的最高长官,掌管地方的一些军政大权。以下各省设布政司,由布政使掌管民政,按察使掌管刑法。
布政司下为府,知府是最高民政长官。省级与府级之间设道,分为分守道与分巡道,长官称道员。
府下是县,长官是知县。东北地区由盛京将军管辖,其行政制度不同于各省。北京设顺天府,盛京设奉天府,由中央直辖。
定鼎燕京后,清王朝废除了明朝末年增设的“三饷加派”等苛捐杂税,但为了解决清政府的开支和军队的粮饷,又必须很快地确立新的征收赋税的制度。多尔衮很注重这个经济问题,每日在宫里召见汉官,了解明朝的赋役状况。汉臣大学士范文程建议赋税应以明朝万历中册为准。多尔衮采纳了这个建议。
顺治三年,又颁布了一部以万历册籍为准的《赋役全书》,确定了新的赋役制度。这样以来,全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大体上确立了下来,促进了清王朝的巩固,使它得以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