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长安十二时辰》的电视剧比较火,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在城市的布局上是“里坊制”,今天我们常说的“街里街坊”怕也来源于此。这样封闭的空间,不少巷子是走不通的,一头扎进去,如果不掉头,就是“一条路走到黑”了。
如此行为,就中国传统文化看来是可笑的。事实上,除了慌不择路的逃犯,谁又会在这样一条没有出口的路上狂奔呢?我们要走的路,都是有出口的,即便“山重水复疑无路”,最终也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就算先前不确定是否能走到“柳暗花明”的“白”,人们也倾向于“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可万一真的车走无路,船行不直呢?我们又将何以自处?《晋书》记载:“(阮籍)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大多数人会否定阮籍的做法,但他们只是不赞同“穷途之哭”,对于“穷途而返”并没有什么疑议。路嘛,条条通罗马,何必在一条道上困死。
传统的“智慧”,我们得意至今。有两则小故事为大家喜闻乐见。
第一则,是美苏两国同时研究如何在太空失重状态下写字。历时很久,美国终于花费大量资金人力,发明出了不受失重情况影响的圆珠笔。可苏联呢?既然圆珠笔写不了,那就用铅笔吧。一分钱没花,解决了问题。
另一则的主角是中日两家企业。日本企业花费千万,设计出了能自动识别分拣空盒子的流水线;中国小作坊则花五十块买了个二手风扇,直接把流水线上的空盒子吹落。
这两则知名度相当高的“国民小故事”,很能体现我们的思路——有更方便的路,为什么不走?当抛开上帝视角,以当事人的眼光来看问题时,面对一个要花很大代价,还不一定能成功的方案,和一个相较而言几乎没有投入,却能达到差不多效果的方案,放弃哪一个,又选择哪一个,是不言而喻的。
很多路道阻且长,更重要的是,如果不坚持走到尽头,我们根本不知道它是否有出口。在付出诸多努力后的临界点上,我们很难弄清楚自己是在打一口离地下水只有几米之遥的井,还是在一个大土堆子上挖坑。目标是地平线,我们当然可以风雨兼程,可如果前方有可能——或者说很有可能——是海市蜃楼呢?我们还要不要义无返顾的奔跑?
那就掉头吧?只要肯动脑筋,总有“铅笔”“电风扇”这样的捷径。
真正可怕的,不是铅笔有粉末,电风扇不适合大规模生产等问题。相反,如果真的能够像这样直接把问题暴露出来,反倒是好事。假如铅笔用着很好很方便,电风扇大法效率还挺高,这样一来,费尽力气去改良圆珠笔的人,全力投入设计新流水线的人,都会彻底沦为笑柄。谁又愿意当一个被人笑骂“吃力不讨好”的人呢?
一条路走不通,就换条路走;一条路看不到头,就试另一条路。渐渐地,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是要走得更方便快捷,还是要走得更高更远。渐渐地,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都是“短平快”,全无“高精尖”。
王安石曾经和自己的朋友去探索一个山洞,走了很久也没到尽头,便出来了。出来一问才知道,自己连十分之一都没走完,从而发出感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世上之事,理固宜然。每种选择都有自己的优劣,在路径的坚持或选择上,风险和机遇往往并存。
当然,真正的死路不会因为坚持走就豁然贯通,现在也不乏及时转变方向从而止损、反超的例子。只不过,更多的人把薄壁当成了南墙,而这样的人,也永远不会意识到,反超的路同样又长又黑。
选择一条路吧!走到黑。
或者说,走到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