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微信收到这样的一条信息:
“七哥,我是一名白领,白天勤勤恳恳上班,因为特别特别忙,一回到家里根本提不起劲想要去自我提升,努力学习,连吃饭都只是叫个外卖匆匆了事,但看到曾少一直提倡下班之后可以学点东西,今后在工作上可以用到。
可是自己总觉得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坚持做一件事情,我究竟应该怎么办?”
我想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明明自己的内心十分焦灼地想要去提升自己,但却感到十分乏力,根本无法动弹。
于是在心里不断贬低自己多么没用,多么堕落与自私,殊不知道,我们不断对自己重复的对白,会在不经意之间,变成现实。
读者发来的困惑,是想要在生活中得到“更多的”自律而不得,于是心生愤懑,可实际上,我们平时被灌输关于自律的概念和增强自律的方法,有可能都是错误的。
你现在拥有的自律,就已经是全部。
很多人误以为自律是可以通过人为的改变而增加或者减少。
但实际上,心理学家发现,你现在拥有的自律,就已经是你所能够调用的全部了,也就是说,当一些困难曲折的事情需要动用你大量的自律时,你留给其他事情的自律,就会相应减少。
社会心理学家罗伊·F·鲍迈斯特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
他将被实验者分成两组,当将被实验者逐一带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对被实验者说:
你在这里等我十分钟,很快我会叫你去参加具体的实验。
第一组被实验者在等候的时候,旁边的桌子上有一碗新鲜出炉的烤曲奇饼,而且罗伊·F·鲍迈斯特千叮万嘱:不要吃这些曲奇饼,因为是留给其他实验时用的。
而第二组被实验者在等候的时候,旁边的桌子上有一碗新鲜的烤甜菜根,同样的,罗伊·F·鲍迈斯特千叮万嘱:不要吃这些甜菜根,因为是留给其他实验时用的。
这些被实验者等了足足十分钟后,被叫去参加接下来的测试,测试的问题,非常非常困难,几乎没人可以解答出来,罗伊·F·鲍迈斯特想看究竟哪一组的人可以坚持最久。
令人大为惊讶的是,甜菜根组坚持的时间最久,而烤曲奇饼组在较短的时间内就选择了放弃。
为什么?
因为人的自律总量是有限的,烤曲奇饼组的成员在十分钟的等待时间内,不断动用自己的自律与想要吃曲奇饼的欲望相抗争,当到了真正的实验时,所谓的自律,已经所剩无几,于是很快就缴械投降。
这也是为什么一对夫妻会在下班之后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争吵,因为上班的时候,需要大量地消耗彼此的自律,当回到家里之后,筋疲力竭,压根就没有多余的自律可以处理这些小事,发生争吵也是解释地通。
就跟文章开头中的读者一样,因为上班的时候特别特别忙,回到家里只想来个葛优躺,别跟他提什么鬼的自我提升。
既然每一个人的自律总量是固定的(我承认当我知道这个事实时,相当的沮丧),那我们应该怎么样省下更多的自律,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想要做的事情形成习惯。
你可能觉得回到家里拿起书本起来读对于你来说,简直是在要你的命,你的内心仿佛有两个小矮人在打架,一个拼命让你拿起书好好读,一个却让你现在就拿起手机,撸一把王者荣耀,你在不停的纠结中,浪费了无数宝贵的时间。
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晚上无论熬夜到几点,第二天醒来脚还是不自觉地往厕所走,拿起杯子装着水——刷牙?别说什么内心有小矮人在打架,你是不由自主啊不由自主。
因为早上起来刷牙这个动作,经过常年累月的洗礼,早已经成为你雷打不动的习惯,你不用动用任何的自律去完成它。
说到这里,你现在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
如果你想要回到家里之后,继续提升自我的话,首先要找准一个方向,不然今天学习PPT,明天开始练口语,后天操心怎么练习写作,到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反而因为什么事情也没有干成,对你的信心大打一击。
很多人其实不明白,人生道路上如果不停地调转方向,其实成本十分高昂,不但先前投入的时间精力全部作废,还得重新追寻新的事物,时间精力又得重新再来过。
大的方向找到了之后,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利用30天左右的时间将这个方向形成实打实的习惯。
想要将一个行为固定成习惯,可以通过“习惯圈吧”来养成。
Cue(提示)——→Reward(回报)——→Routine(惯例)。
例如你想在下班之后养成读书的习惯,首先你可以将书放在显眼的地方——沙发、书桌、电视机前,任何你可以一眼看到的地方,都可以考虑置放,这样才能增强下班读书的提示;
其次,每晚完成读书的任务,可以奖励自己看一集美剧,或者玩半小时王者荣耀,这样是为了让你的大脑明白:努力终究是有回报的,而且还相当的及时,不滞后;
最后,将这样的行为保持至少30天的时间,这样的读书才能形成惯例。
当你刚开始执行这样的行为时,内心一定会十分难受,因为一个人想要从旧的行为模式中走出来,需要排除的,岂止是千军万马式的阻拦,还有煎熬无比的不习惯。
但如果你想脱离现在碌碌无为的窘境,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现在就开始改变,并且将这个改变形成习惯,当你不再为拼命努力感到无所适从时,那证明你的优秀,已经变成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