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成为最美的遇见,让我们成为学生一生的贵人。”这是一位教育者说过的话。
为了加强教师的责任感,前两周,县召开了全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启动会,全县八百多位老师参加了这个会议。
会议上,两位区内的优秀老师分别做了报告。
第一位做报告的是自治区优秀教师玉老师。一位从大学毕业就扎根乡村教育事业,20年的时间,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乡下的孩子。从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成长为教导主任,再到一位优秀的校长,她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了她的能力。
在她讲述她的事迹中,让我觉得钦佩和感动的事情是她一介女流之辈,自己能一个人几年坚守在一所偏远的乡村学校。
学校只是一栋两层楼的教学楼,在那里就读的是低年级的学生,有些学生家里路途遥远,中午就在学校住宿,玉老师除了正常的给学生上课之外,又多了一份工作——负责巡查中午在校学生的人数、维持他们的纪律、辅导他们做作业。她说在那里坚守的几年里,自己中午没睡过一天觉。
最使她觉得难熬和孤独的是晚上学生回家后自己一个人守着一所空荡荡的学校。一到打雷下雨天,害怕得钻到床底下。自己在那里守了几年,带出了一届又一界优秀的学生。
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爱心洒在乡村教育事业,是玉老师的人生目标。当了校长的玉老师不管是对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以一颗热忱的心去对待。她为了留住年轻的老师在乡下任教,她关心每一位老师的生活。让他们在学校里感觉到家的温暖。
另一位老师是玉林的一位教学点老师,他被当地成为“摆渡老师。”他上过新华网,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全国最美乡村教师。他的事迹让我看到了一位教育者的无私奉献,他就是石兰松。
石老师作为一位人民教师是授于恩师的重托。他当年高中毕业后去看望生病的恩师,恩师拉着他的手让他留下来教村里的一大帮孩子。
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一个都不少的来学校上学,石老师挨家挨户的去动员。有些家长不愿送孩子来学校,因为他们没有时间渡船接送孩子。为了孩子们的前途,石老师欣然接受接送孩子们的任务。这一接送,就是三十几年。
没有船,石老师把家里准备拿来做柜子的木头刨开,自己制作船。每天,他六点钟起床,划船接送学生上下学,然后备课,批改作业,给孩子们做午饭……一所学校的科目全都由他来上。除了上课之外,还要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他即是孩子们的老师,又是孩子们的引路人,更是孩子们的守护神。
在那个片区,四十岁以下的都是石老师的学生。他们谈起石老师,眼里满是敬佩之情。是啊,石老师一人撑起一所学校,一干就是三十年,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
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是给石老师的支持与肯定。朴实的他用他那颗火热的心给乡村的孩子们照亮了人生之路。
听了两位优秀教师的报告,我觉得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他们是火,给学生们点燃了希望之光;他们是一股清泉,给滋润学生干枯的心灵;他们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领人,带着他们去追寻梦想!